破茧之路:华师学子用光影诉说完美主义困境背后的自我认同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31 16: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文昴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校园分享

2025年2月至2025年5月,校园里,一群年轻人在反复调整镜头角度和灯光效果。这是华南师范大学破茧创作团队的工作日常,他们创作了一部关于完美主义心理困境的短视频作品。

  从0到1:创意萌芽与理论深耕

“最初的想法来源于身边同学的真实经历。”导演詹佳瑜回忆道,“看到很多人因为追求完美而陷入焦虑,就想用专业所学帮助大家。”团队翻阅了大量心理学著作,最终选定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理论作为作品内核。

为了将抽象理论可视化,团队召开了数十次创意研讨会。“最难的是如何用影像语言表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编剧文昴指着分镜脚本说,“尝试了象征手法,用绳索象征束缚,用风铃象征希望,通过光影变化表现心理转变。”

  拍摄现场:在重来中追求“不完美”的完美

拍摄过程充满挑战。在演绎焦虑场景时,演员康翔轩总是找不到状态。“太想表现'完美'的焦虑,反而变得不自然,”他苦笑道。正是这种切身体验,让团队更理解完美主义的悖论——越追求完美,越难以完美。

动画组则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要在30秒内展现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动画负责人魏子祎展示着初版样片,“修改了17稿才找到理论解读与艺术表达的平衡点。”

  破茧成蝶: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作品最大的特色是“理论可视化”。团队将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认同延续等概念转化为具象场景:用迷宫表现迷茫期,用桥梁象征过渡期,用破茧隐喻突破期。“每个画面都有理论支撑,”队员李日新解释道,“既要保证学术严谨性,又要让非专业观众能看懂。”

在结尾处,团队设计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主角终于接受不完美,在晨光中微笑。“这个镜头拍了二十多遍,”摄影同学黄诗颖回忆道,“要捕捉到那种释然与希望交融的表情,需要恰到好处的光影和情感投入。”

  创作之外:一场自我疗愈的旅程

令人意外的是,创作过程本身也成为团队成员“破茧”的旅程。“自己就是完美主义者,”导演詹佳瑜坦言,“通过这次创作,学会了接受瑕疵,发现有些'不完美'反而更真实动人。”

团队还把拍摄过程变成了一场心理实践:每天记录“情绪日记”,开展“接纳练习”,甚至把NG镜头集锦做成“拥抱不完美”纪念视频。“作品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治愈了自己,”队员们感慨道。

这群年轻人已经收获了比奖项更宝贵的东西——在创作中完成了一次自我认同的成长之旅。(通讯员:詹佳瑜 文昴 康翔轩 魏子祎 黄诗颖 李日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文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