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齐浩男)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溧上青梅,‘语’韵振兴”乡村振兴促进团奔赴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笪村,以“前期精准筹备、实地深度调研、后期系统转化”的实践闭环,将外语专业优势与乡村产业需求深度对接,为笪村青梅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注入青春动能,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乡村振兴答卷。
精研细备,锚定实践“方向标”
为确保实践活动靶向发力,团队在出发前召开专项筹备会议,构建“政策—产业—需求”三维调研框架。成员们系统梳理溧水区乡村振兴专项政策文件、笪村青梅产业近三年发展报告及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数据,重点学习了青梅科技小院“产学研用”共建模式、“雪甜7401”甜玉米特色产业的发展经验等资料。经多轮研讨,团队将调研目标细化为产业结构优化、农户增收路径、科技赋能成效等八个核心方向,设计了包含30余项调研内容的访谈提纲,并为有效应对方言沟通、行程临时调整等突发情况工作预案,为实地调研筑牢了“方法论”的基础。
深扎基层,摸清产业“实景图”
7月9日至11日,团队在笪村社区工作人员经辉的带领下开展实地调研。从青梅科技小院的实验区、办公区,到青梅分拣厂的加工流水线,再到“雪甜7401”甜玉米储藏室与连片青梅种植区,成员们边走边看、边问边记,详细记录农产品从种植、加工到储存的全链条流程,深入了解青梅深加工技术应用、甜玉米品种改良等特色技术落地情况。
同学们用“拉家常”的方式,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收集青梅、甜玉米集体种植规模、亩均收益、市场销路及农户发展诉求等一手信息。笪村“不空出任何一亩荒地,将每一亩荒地转换成农民经济增长动力”的发展理念,以及基层干部“绝不把民生作虚言,决不让土地成弃土”的实干精神,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基层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智创转化,打造振兴“金点子”
实地调研结束后,团队迅速召开调研数据整理分析研讨会,将碎片化调研信息转化为系统性解决方案。围绕笪村“荒地变宝地”的转型路径、乡镇干部产业攻坚的实践经验、农户对青梅品牌升级的期待等关键议题,成员们结合外语专业特长,撰写了《笪村青梅文旅融合发展建议书》,提出了“青梅种植体验园+采摘研学路线+民俗文化展”一体化文旅项目规划建议,助力延伸产业价值链;制定了《“认养一株青梅”品牌打造意见书》,设计多语言版认养协议与线上互动机制,搭建消费者与农户的情感联结桥梁;设计“Miss Green Plum”“梅小溧”两款青梅产业吉祥物,以鲜活形象提升品牌辨识度,为农产品IP化运营提供视觉支撑。
图为实践团队形成项目策划书、调研报告等成果
图为实践团队为笪村设计青梅产业吉祥物
此次集中实践,是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化“知行合一”育人理念、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团队将持续跟进成果落地,推动文旅建议、品牌方案转化为实际效益,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三农,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钱鑫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