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面香童梦”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挂面村,聚焦当地非遗手工挂面传承,对传承人刘文友先生展开深度调研与采访,探寻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的传承脉络。
“千年一面,中江见面。”这座距离中江县城约3-6公里的村落,它的历史与中江手工挂面的发展紧密相连,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千年的岁月变迁,它因千年手工挂面技艺闻名,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四好村”。
在这里,团队成员们打卡“江、山、田、园”交织的田园画卷,看银丝般的挂面晾晒其间;沉浸式感受面香萦绕的村落文化,近距离观看十八道手工挂面工序、聆听千年“御面”传说,亲身触摸非遗文化的温度;探寻非遗技艺传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图为团队成员在传承人刘文友先生的挂面坊前合影
追溯宋韵挂面之源
中江挂面起源于宋代,当时中江地区物阜民丰,市井繁华,饮食文化蓬勃发展,中江挂面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萌芽。元代时,随着商路通达,中江挂面沿着古蜀道走出四川盆地,因其细若游丝、莹白中空、久煮不烂等特质,受到南来北往商旅的喜爱,成为蜀地的一张名片。明代,中江挂面获得“御面”殊荣,成为宫廷贡品,促使其制作工艺更加精益求精。清代,中江挂面畅销全国,中江诗人王朗山在《玉尺山人诗抄》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民谣“中江挂面保宁醋,橘子出在赵家渡”也将其与阆中保宁醋等并称,此时它还被称为“银丝面”。清代道光至民国年间是中江挂面的全盛时期,作坊林立,沿长江水运销往鄂湘粤,陆路直达京都。
1985年,中江县有挂面联营厂和专业户150家,产品远销29个省市及海外。2007年,中江手工挂面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中江挂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动了中江挂面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中江挂面的上竹过程
打卡千年非遗面村
千年一面景区位于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范围约为1平方公里,背靠凤凰山,毗邻凯江。村内田园相间,阡陌纵横,"江、山、田、园"构成了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景区因中江手工挂面而闻名。中江手工挂面始于宋代,传承千年,其以"洁、白、细、干、净"五绝著称。清朝名臣孟邵曾献此面于乾隆皇帝,并赋诗"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因此也被称为"御面"。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景区以中江手工挂面非遗文化为总基调,旨在打造国家知名非遗活化研游目的地、中江文化建设示范工程、中江乡村振兴龙头项目、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
▲图为中江县“千年一面”景区
打卡的意义,远不止定格几张美景。离开时回望,阳光下的挂面闪着微光,像在诉说着传承的故事。作为青年,实践队不仅是景区的“访客”,更该是非遗的传承者——或许是用短视频分享挂面技艺,或许是在课堂里讲述这段旅程,让更多人看见这千年韵味。这场打卡,是与非遗的相遇,更是与传承使命的对话,往后想起,心底仍会留存那份麦香与感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景区走访过程
寻味挂面匠心工序
走进刘文友先生的挂面坊,“面香童梦”团队一眼就被制面场景勾住,眼前这门手艺正是四川首批非遗、有着千年历史的中江手工挂面。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的确配得上县志里“细如银丝、细而中空”的形容,入口柔滑不糊,嚼着还带丝丝麦香。
▲图为传承人刘文友先生展示挂面制作工艺
这门手艺对天时、地利、原料的要求近乎苛刻。传承人刘文友先生提到,制作需选初秋十月至次年五月的适宜时节,此时温湿度恰到好处:温度过高易让面团“上火”,过低则失了筋道;湿度过高会使面条腻口,过低又易断裂。原料更是讲究,必用当地油麦强筋老品种面粉,搭配凯江上游水源和面,“面粉的筋度、水的清甜,都是面香的关键”,从面粉到成品,近20个小时的繁复工序里藏着十足匠心。团队蹲守记录下完整流程:先是按精准比例调和面粉与盐水,反复揉压至面团达“盆光、面光、手光”;接着醒面后盘条,将面团搓成细条一圈圈盘在木盘,等待二次发酵;随后抻大条、押小条,力道需均匀,才能让面条粗细一致;最惊艳的当属“上竹”环节,刘先生将面条轻挂竹架,借自然重力与微风抻拉,最终能形成五米多长、细可穿针的面丝;经发酵熟化后晾晒,让阳光与风赋予面条干爽口感,最后截断分装。因面体经多次发酵形成微孔,“空心挂面”的美名便由此而来。
▲图为传承人刘文友先生向团队成员讲述挂面制作过程
归程带香记传承
离开挂面村时,夕阳正为垂挂的银丝挂面镀上暖光,风中的麦香仍萦绕鼻尖。“面香童梦”团队的此次调研,不仅记录下手工挂面的匠心工序,更见证了老匠人坚守与年轻人创新交织的传承新篇——原来非遗的延续,从不是单一的“守”,而是代代人用热爱与巧思共绘的画卷。
从记录匠人口述的技艺秘辛,到尝试拉条时与 “面” 的耐心对话;从用镜头定格挂面晾晒的田园画卷,到以青春话语讲述非遗故事,实践队将学识化作传承的桥梁,让古老手艺在年轻视角里焕发新彩。这场旅程终有落幕,但千年挂面的麦香已沁入心底。
未来,团队会带着这份调研所得,将挂面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缕跨越千年的面香,在更多人心中种下守护传统、助力传承的种子,也让更多人看见,非遗在新时代里,正以鲜活的模样,续写着属于它的新故事。
撰文 | 陈思羽 白欣逸
图片 | 黄名成 吉克友卓
审核 | 孙敏晶 廖宇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敏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