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中华文脉、赋能乡村振兴,天津城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春赋韵,材智筑梦”实践团于2025年暑期开展了一系列融合专业特色与非遗传承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专业为基、以创新为翼,将陶瓷材料工艺为切入点,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开启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数字感知,研学体验非遗文化
实践团走进天津市西岸非遗文化体验馆,开展了一场非遗深度研学之旅。同学们系统调研了121项非遗文化项目,学习“泥塑”“剪纸”“年画”等传统技艺的制作流程,感知每一门手艺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匠人精神。
团队成员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体验了“挂甲寺庆音法鼓”等非遗项目,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般感受仪轨庄严、音律铿锵的传统场景。现代科技与传统非遗在这一刻精彩碰撞,不仅拓宽了文化传承的边界,也更深刻地唤起了大家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科融合,非遗釉染青春匠心
实践团前往天津市西青区白滩寺村,非遗传承人王作彬向实践团介绍粉彩瓷的工艺方法,并在他的指导下,将传统纹样在陶瓷胚体上进行绘制实践。团队成员陈佳辉表示“我们尝试在陶瓷上绘制传统非遗纹样,并通过调控釉料配方,使成品釉色更加莹润透亮。有机地将专业知识与非遗文化相结合”。
科技赋能,3D打印助力乡创落地
在白滩寺村,实践团成员通过发放调研问卷与实地走访,深入考察了当地的村容村貌与环境现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同学们针对村庄景观布局提出了改造方案,旨在提升乡村的整体风貌与人居环境。此外,同学们还设计了乡村文创产品,采用陶瓷3D打印技术制作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学的文创产品,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的有效结合,也为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多元融合构建实践育人新范
本次实践活动构建了“非遗+专业+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可行性路径。团队负责人董佳丽老师表示,“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材料学科与数字化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我们将继续推动非遗传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未来,将继续深化这一创新实践模式,让更多学生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绽放青春智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佳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