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政专业的学生,曾以为“理论”与“实践”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直到走进《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的课堂,直到真正踏入老河大东门那片夜幕下的相亲角,才明白:所谓成长,正是从书本中抬起头,走向人群,倾听声音,触摸真实。
调查之初,我怀揣着一纸问卷和满脑子的理论框架,仿佛握着一把尺子,想要丈量这个世界。然而,当我站在桥上,看着那些父母手握子女的资料,神情焦虑却又目光坚定地交谈时,我才意识到——社会不是试卷,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实践中大家访谈了替儿子相亲的女士,她每个周末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这里。见到了自称“月老”的组织者磊哥,他用抖音建群、收费牵线,背后是自媒体时代下婚恋市场的微小缩影。也遭遇了误解与尴尬:被当作相亲对象追问条件,被围观者评头论足,甚至目睹受访者因紧张而捏紧衣角、转移话题……这些细节,不是数据,却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逐渐放下了“思政生”的身份包袱,不再试图用宏大的理论去覆盖细微的现实,而是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我明白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扎根于土地、关乎每一个人生活温度的真实实践。
这次调查也让大家重新理解“选题”的意义。从前总想着要做“大课题”,谈政策、讲理论,却往往流于空泛。而今从身边的小现象切入,从“白发相亲”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切口进入,反而触摸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代际焦虑、婚恋市场、家庭关系、老龄化社会……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是值得深挖的议题。
课程结束时,我在作业中写道:“如果说理论是桅,写作是帆,那么调查就是风。”没有风,船只能停泊在港湾;而没有实践的理论,终将是纸上谈兵。正是这一次次的走访、一次次的对话、一次次的反思,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什么叫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如今,再回望那段穿梭于相亲角的夜晚,已然明白:那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作业,更是一场走向自我、走向社会、走向成熟的启蒙之旅。作为思政生,我不再只是背诵理论的学生,而是开始尝试成为那个点亮火把、照亮现实的人。
风起了,船正航。而成长,才刚刚开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