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流光“遗”彩实践团赴成都恩施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30 23: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晶晶   阅读 3.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杨晶晶)首站抵达成都明月集非遗手作坊,开启了对中国传统扎染技艺的深度探索之旅第二站来到了沉淀千年文明的四川省非遗馆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8月27、29日从成都平原到鄂西群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这里探访了被誉为"土家织锦活态传承地"的西兰卡普基地并参观了恩施州非遗馆,开启了一场与土家织锦的深度对话。

团队成员在明月集非遗手作坊合影

寻迹非遗根脉,赋能文化传承:湖北民族大学实践团成都恩施实践纪实

步入手作坊,蓝白交织的扎染布随风轻扬,阳光透过布面纹样洒落斑驳光影,浓郁的非遗氛围扑面而来。作坊内,非遗传承人彭老师向团队详解古法扎染的独特价值:“市场上化学染料扎染几分钟完成,而古法染布需数十道工序,这口老染缸更要日日呵护,每一步都是与自然对话的智慧。”团队成员围聚老染缸旁,聆听其承载的岁月故事,直观感受古人对技艺的坚守与匠心。

团队成员与彭老师交流探讨

谈及扎染传承,彭老师分享了创新探索:突破传统蓝白局限研发多彩植物染,将技艺延伸至服饰、家居、艺术装饰等领域,让古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针对团队项目方向,她建议:“扎染传承既要守技艺,更要传文化。年轻人可结合当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创新,关键在于落到实践。”双方围绕工艺传承、合作推广深入交流,为团队后续工作提供诸多启发。

团队成员在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前合影

团队成员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前合影

在四川省非遗馆织染技艺展区,团队沉浸式接触到比首站更系统全面的传统染缬技艺。除已熟知的扎染、蜡染、夹缬外,自贡扎染、峨眉山绞缬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技艺流派惊喜亮相。成员们仔细记录各类技艺特点,结合明月集所学知识对比分析,不仅明晰了四川染缬技艺的整体脉络,更发现不同地域染艺因水土差异,在图案风格、染料选用、工具使用及工艺细节上均呈现出独特风貌。

团队成员参观四川非遗馆与蜀锦织绣博物馆

研学中,“传统是流动的,古代工匠的创新成就了今日‘传统’”的认知引发团队深思:当代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实践团的青研之旅不断深入。传统织染技艺的博大精深让成员们满怀敬畏,更坚定了他们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决心。

团队成员探访“土家织锦活态传承地”西兰卡普基地

在西兰卡普基地,团队沉浸式了解这门“织机上的土家史诗”。“西兰卡普”在土家语中意为“花铺盖”,作为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织锦技艺,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土家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

西兰卡普基地手工艺品展示

成员们发现,织锦图案皆有深意,如“台台花”模仿水波浪纹,记录着土家先民沿江河迁徙的过往;而一幅完整西兰卡普的完成,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与此前接触的扎染技艺不同,西兰卡普采用“通经断纬”织造技艺,在织造中通过彩纬挑织直接形成图案,正反两面皆呈现完美纹样,让团队惊叹于土家工匠的精湛技艺。

团队到访恩施州非遗馆

馆内全方位展示恩施丰富的非遗项目——从土家摆手舞、苗族古歌,到傩戏、吊脚楼营造技艺,尽显地域文化多样性。在织染技艺展区,除精美西兰卡普作品外,土家靛蓝染布、苗族刺绣等地方特色染织技艺亦亮相。这些技艺虽与蜀锦、扎染存在差异,却同样凝聚着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智慧。

恩施州非遗馆展品

从蜀锦到西兰卡普,从扎染到刺绣,每一次探访都让实践团成员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传统织染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意识到,这些技艺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与生活方式的守护。经纬交错织就千年文明,匠心传承绽放时代光彩,流光“遗”彩实践团仍在非遗探索路上,持续与传统对话,为非遗活态传承探寻未来路径。(撰稿:杨晶晶 图片:谢成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晶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