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境界”下的井冈山精神Z时代传播效能探究—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井冈山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30 22: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阳   阅读 8.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8月,“博雅寻迹”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井冈山实践团走进井冈山,围绕“三山境界”下的井冈山精神Z时代传播效能探究”中心主题展开实地调研。这支由10名跨专业学生与1名指导老师组成的团队,带着对红色文化的敬畏与探索欲,在革命老区的红土地上,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对话倾听心声,用思考勾勒传承路径。

看山是山:触摸红色遗址的历史温度

革命遗址是井冈山精神的物质载体,在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中,团队围绕井冈山团干部中心,走访调研了周边13个革命遗址、红色景区,以得出其保存、开发、宣传等方面共性特征。

在毛泽东同志位于八角楼的旧居,那盏锈迹斑斑的油灯让队员们驻足良久,指导老师郑宇龙老师突然问道:“如果我们是当年的青年,会在这盏灯下思考什么?”这句话让队员们陷入沉默,随后展开热烈讨论——正是这样的具象化场景,让“坚定信念”不再是抽象的词语。

在黄洋界哨口,山风裹挟着历史的回响。队员们抚摸着哨壁的弹痕,对比史料中黄洋界保卫战的记载,在“一夫当关”的地势中,真切体会到艰苦奋斗背后的战略智慧与勇气。队长金泽宇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些遗址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能与历史对话的‘活教材’。”

图1 团队在小井革命遗址调研 

图2 团队在红四军医院遗址调研

看山不是山:解码红色精神的传播路径

初步了解了当地革命遗址的开发与保护现状后,团队带着收集的一手观察资料,转向对“如何提升井冈山精神当代感知度”的路径探寻。团队设计了相关主题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与青年问卷,分三组前往茨坪、茅坪两大曾经的革命老区重镇及周边村落与景区讲解员、当地老居民、青年游客三类主体展开对话。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王姐的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听‘说教’,更喜欢听‘故事’——比如老一辈领导人劳动时与老乡的互动趣闻,比单纯说‘自力更生’更让人听得下去。”这也与团队所收集到的问卷数据相契合:青年游客对互动式解说的兴趣要远高于单向的口号式宣传。在茨坪镇,79岁的村民刘爷爷一面目送着一支正走马观花的高校研学团,一面向我们“吐槽”:“他们(年轻人)没经历过那个时候,基本就是来这边拍个照喊句口号,好是好的,但总还差点意思。”

每晚的团队例会上,队员们都会整理当天的访谈录音。“绝大多数青年人并没有对井冈山革命精神产生共鸣,”队员程鋆在总结时说,“现在的革命老区开发更关注‘真实性’,而年轻人更在意‘代入感’,这为我们思考传播路径提供了方向。”

图3 团队访谈革命老区村民(左二) 

图4 团队访谈青年游客(右一)

看山还是山:走进青年内心时代

十余天的实地探寻,让 “井冈山” 不再只是地理坐标,更成为团队践行红色传承的起点。此次调研中团队共收获访谈稿件23份,有效问卷157份,接下来,团队将持续整合访谈问卷、遗址考察等一手数据,进一步梳理不同群体对井冈山精神的认知差异,撰写调研报告,为红色文化年轻化传播提供参考。作为革命精神传播的主体,团队已通过全国井冈山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合作平台,着手开发沉浸式红色剧本杀,进一步强化井冈山精神的传播效能;同时,计划以“青年视角重走革命路”为主题制作宣传vlog,用镜头记录在红色土地上的所见所感。

图5 团队例会讨论

 图6 团队在全国井冈山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作汇报

红土地上的调研虽告一段落,但实践团传播井冈山精神的行动才刚刚启程。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带不走井冈山的山与水,却能带着这里的精神火种,用青年的方式,让更多人听见红色故事、读懂红色信仰。”

图7 团队合照撰稿:徐阳 金泽宇  视频:丁语涵  图片:许静怡 邵依晨 程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