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下乡丨康复医学院“圩光助学”服务队用乡音传政策,以真心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5-08-30 14: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国家推动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新时代青年学子当以行动践使命、以担当赴号召。2025年8月,康复医学院“圩光助学” 服务队积极响应国家“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号召,队员们怀揣专业热忱与责任担当,深入湛江遂溪的校园与村落,将政策红利送到群众身边,用青春实践书写“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教育帮扶” 的生动答卷。

政策传递的周密筹备

2025年6月27日,康复医学院“圩光助学”服务队以“卓越才能、公益热忱、助学认知”为核心标准,选拔出8名兼具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的服务队成员,为此次下乡行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选拔结束后,服务队立即启动系统化筹备工作。队员们通过专题培训深入学习国家及地方助学政策细则,反复演练政策解读技巧;同时分组整理汇编政策手册,针对湛江遂溪当地教育现状提前调研,设计个性化宣传方案。从物资清点到行程规划,从应急预案到沟通话术,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细致打磨,确保以专业姿态完成政策传递使命。

政策传暖,步步皆有光

一:政策宣讲进校园,播撒希望种子

校园宣传阳光斜斜地落在宣传展板上,刚支起的摊位就被好奇的学生围住。穿橙白校服的女生分享哥哥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成为工程师的故事,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有奖问答环节里,一名女生准确答出 “生源地贷款额度” 后,在笔记本扉页郑重写下 “我想考师范”,字里行间满是被政策点亮的期待。有同学反复咨询“申请条件、流程与后续帮扶”,得到细致解答后坦言:“这些政策对我太重要了。”阳光穿过他指缝落在地上,像撒下一把“金箔”——那些出发前反复斟酌的细则,此刻都有了分量。“圩光助学”服务队用青年的耐心与热情,让国家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 的战略承诺,变成了学子们触手可及的希望。

二:冒雨走访入村户,用乡音焐热民心

走访宣传雨丝斜织的清晨,服务队带着艾草锤香囊走进北坡老圩村。“后生仔,这袋里是啥宝贝?”屋檐下择菜的阿婆笑着招手,队员们用刚学的雷州话答:“是驱蚊香囊,还有供娃娃读大学的政策哩!”
西头瓦房的阿婆抱着褪色布包抹泪:“我家阿明高二就去扛钢管了,他爸没了,他妈疯了……”当听到 “每年最多贷两万,读书期间免息”,老人浑浊的眼睛亮了:“一定劝娃把书念下去!” 东头低保户奶奶摩挲着宣传册笑了:“丫头在县城学护理,总说要辍学给我买药,这下能安心念书了。”雨小了的时候,香囊上的水珠顺着艾草纹路淌,像没断线的泪。混着艾草香的乡音,真的焐热了那些被生活冻僵的心。看到村民从疑惑到舒展的笑容,服务队的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资助政策宣传的意义。

三:非遗融合促传播,让政策活起来

游园宣传服务队走进非遗传承人家里,学习制作北坡非遗游鱼,在一针一线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白天学的游鱼被挂起来,彩灯一亮,“鱼”在风里摆动,像落进人间的银河。傍晚的广场游园成了政策宣传的“放大器”:答对资助知识的村民接过DIY中药香囊,顺嘴就把“申请流程”讲给邻居;诚信拼图区的小孩哥拍手道:“就像借橡皮要还,领了帮助要好好报答!”直播镜头里,彩灯下的游鱼像银河落人间,2.9万点赞让“国家资助”的声音传到了远方。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宣传活动,更是一场文化与政策的深度对话。服务队的队员们用创新的方式,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也让国家的资助政策在乡村中找到了温暖的落脚点。

当我走进湛江老圩,看见了青石板路的烟火气与村民眼中的期盼,帮听不懂普通话的阿婆用雷州话拆解助学贷款流程,帮农户家长标注助学金申请的关键节点时,才懂“政策落地”不是文件上的字,是能解人急难的“定心丸”。这次活动让我跳出了“纸上谈兵”的认知,明白基层工作需要耐心、更要接地气。看到村民从疑惑到舒展的笑容,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为民服务”的意义——往后无论做什么,都要多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

再次带队深入乡村,见证政策与民心的深度交融。当学生用乡音将条文转化为阿婆眼角的泪光,当游园会上孩童用“借橡皮要还”理解诚信受助——我深知,真正的政策落地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用乡土语言焐热希望。遂溪之行再次印证:教育帮扶的密钥在于“贴近”。以非遗文化为桥,借草木香囊为媒,我们让国家资助从纸面走进生活褶皱,在少年攥紧宣传单的指缝间埋下火种。微光成炬,终将照亮每一寸渴望生长的土地。

此次国家资助下乡行,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帮扶的温度与力量。从同学们开始严谨的筹备到之后每次真诚的宣讲,将国家资助政策传递到田间地头和校园,让政策从纸面走进人心。看到村民和学子们眼中闪烁的希望,听到他们由衷的感谢,我更加坚信这项工作的意义。同学们在实践中展现了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他们的成长与蜕变令人欣慰。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行动践行教育初心,让政策之光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之路。

此次下乡行让我深受触动。在入户走访中,老人和学生真挚的感谢让我深刻体会到政策宣传的意义——他们眼中闪烁的期待,是对国家关怀最真实的回应。一位老奶奶紧握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把政策带进村里,让我们知道国家没有忘记我们。”遂溪人民的热情更让此行充满温度,无论是游园会的互动,还是校园宣传中的那句“你们还会来吗?”,都让我感受到双向奔赴的温暖。此行不仅让我感受到政策落地的价值,更让我看到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活力。

在这次的资助政策下乡宣传活动中,最触动我的是大家眼中的期待,很多人不太了解有这些政策,听我们讲时,眼神里满是“原来还有这好事”的惊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高三学生,攥着笔问我助学贷款的每一个细节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是真的需要这个政策帮扶的。那一刻突然明白,我们念的不是条文,是他们眼里的盼头,我真切体会到:哪怕多说一句话,都可能帮一个家庭松口气。

这几天参与资助下乡活动,收获满满。在游园会活动中,我们通过趣味问答、游戏互动的形式,向大家宣传资助政策,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在欢乐中了解了政策。我们还跟着非遗传承人制作游鱼,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走进学校,我们和学生们交流,为他们详细讲解资助政策,看到他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我深感责任重大。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更坚定了助力乡村教育的决心。

此次活动中,我们深入宣传国家资助与助学贷款政策,走进两所中学答疑解惑,让政策红利触达更多学子。走访乡村时,既目睹困难家庭的不易,更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技艺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璀璨。在开展游园活动过程中,政策宣讲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点亮了村落。此行不仅让我真切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力量,更深刻理解了助人为乐的意义。

为期一周的政策下乡宣传活动已然结束,但乡村的日子如生动画卷,深印脑海,让我收获知识与成长,满心感慨。当我站在校园里,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努力地将助学政策的内容讲给他们我们还积极参与了乡村调研工作。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宝贵经历与收获,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学习生活。期待再回那片美丽乡村,为那里的人多做贡献。这次活动,是难忘的旅程,更是永恒的回忆,将永远铭刻心中,激励我不断前行。

下乡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的几天,让我对“政策惠民”有了真切体会。带着政策穿梭在村里的小巷中,看到老乡们把手上的政策手册仔细摩挲着,才懂这些政策对普通家庭的分量。学子们眼里的期盼让我明白,我们不仅是宣传者,更是希望的传递者。脚下沾着泥土,心里装着民情,才知政策落地需要耐心的讲解,更需要设身处地的共情。这次经历让我确信,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就是青春最实在的担当。

这五天里,见证了太多“从迷茫到坚定”的瞬间:老圩村阿婆攥紧宣传册时微微颤抖的手,遂溪一中学生听到“免息贷款”时亮起的眼,大成中学学子详细记录申请流程的认真模样……“圩光助学”服务队来到湛江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不仅为经济困难家庭卸下“教育重担”,更让无数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孩子重新看见“读书的可能”。

离开遂溪时,雨后的阳光正透过云层洒在村落与校园。那些被乡音焐热的政策条文、裹着草木气的叮嘱,终将像这阳光一样,慢慢渗进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作者:郑老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