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炎炎夏日,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多个暑期调研实践团队怀揣着青春的热情与梦想,以调查环境问题为目的,去往了芜湖市的各个地区,调查了目前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
指尖绿意润心田,标本实践启成长
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心印记”植物标本制作暑期实践团队以“植物润心,环境育人”为宗旨,在清源楼及校园自然环境中展开了一场融合自然探索与心灵关照的深度实践。成员们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聆听草木无声的哲思——波斯菊的向阳姿态启发积极心态,红枫的沧桑脉络诉说生命韧性,银杏叶承载的文化印记更添厚重。当指尖与叶脉共振,守护自然的双手也悄然被自然所治愈。实践过程中,成员们技能提升与反思展望并重。成员们共同梳理经验、剖析问题、规划未来。指尖定格植物形态的神奇过程,点燃了大家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与探索激情。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标本的剪影
细听声浪分贝 共筑宁静民意
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赴芜湖轻轨沿线噪声监测团队手持声级计,在站台边缘点位持续记录数据。监测发现,轻轨高速驶入时,轨道旁噪声瞬间飙升至75分贝;早晚高峰时段,候车区平均噪声达65分贝,超过安全标准。这些跳动的数字,无声诉说着城市交通带来的声环境挑战。团队在轻轨站开展问卷调查。他们轻声询问来往乘客,用真诚倾听每一份反馈。问卷调查中,有军民也提到过希望加装隔音屏障等建议,这些朴实的建议,承载着人们对安静生活环境的深切期盼。团队怀着求知的热忱,向轻轨工作人员虚心请教。工作人员耐心讲解,从轨道运行的隔音屏再到运行时的轨道维护,队员们认真记录,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城市降噪工作的系统性与专业性。
▲图为团队成员于轻轨站监测噪声
镜头聚焦污水净化奥秘 青春书写生态保护担当
安徽师范大学水污染工艺探究团队怀揣着对专业实践的热忱,踏入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之旅。团队成员围绕污水处理技术难点、环保政策落实等问题,对工作人员展开深入采访。此外,团队成员以镜头为笔,以实践为墨,拍摄污水处理工艺科普与生态保护宣传视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环保课堂,用青春力量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他们用镜头传递环保理念,用行动践行青年担当,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与风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朱家桥污水处理厂
从标本制作到噪声检测,从走访调研到拍摄纪实,安徽师范大学的学子们无不展现出饱满的热情与求知的渴望,未来,他们也将继续在实践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解锁更多环境治理的“生态密码”。
(通讯人:郑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求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