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 张思宇 供稿)
7月14日,安徽师范大学“情系川皖·圆梦巴蜀”山区留守儿童支教团(下文简称“川队”),又一次满怀热情地站在这片承载着无数温暖与梦想的土地上——这,已是他们与大竹县金鸡乡妈妈镇山村学校心手相连的第十八个春秋。十八载寒来暑往,十八次跨越1286公里,每一次都是对责任与担当的深刻诠释,每一程都写满了青春的热血与无私的奉献。今年,这场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迎来了全新的转折点—川队的“成年礼”。
十七日深耕:知识与梦想在山间绽放华彩
今年的支教之旅,围绕“山外微光计划”,川队精心准备了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让知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梦想的花朵在山间绚烂绽放。
在“两弹一星”精神课堂上,老师们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将老一辈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勇于探索、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娓娓道来。孩子们睁着好奇而专注的眼睛,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这项主题课程如同一把把炽热的火种,点燃了少年们心中科技报国的熊熊梦想,让他们明白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参与“两弹一星”精神课堂的孩子中,有80%表示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未来投身科技事业。
在非遗特色课程上,素白纸扇在斑斓漆料中缓缓浸染,孩子们用充满创意的双手,绘制出一幅幅流动的东方美学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他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散发着童真与艺术的气息。这不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表达,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非遗的根脉,就这样悄然植入孩子们的童心,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AI智能教育体验区,老师们利用AI让孩子们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在这过程中那一双双闪烁着光芒的眼睛,打开了窥探未来科技之窗,这一独特的科技体验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新的色彩,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尤为触动人心的是“你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课程。课堂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坦诚地交流着内心的想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白了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不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个过程,不仅是自我认知的提升,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它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这些精心准备的课程与活动,不仅传递着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更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为他们映照出山外世界的辽阔图景,激发着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追求。
十八载接力:责任如磐,照亮初心
十七天的精彩纷呈,背后是十八年如一日的坚定跋涉。1286千米的地理距离,从未成为一批批安师大学子奔赴山区的阻碍。他们背着行囊,带着知识和爱心,跨越千山万水,只为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希望和温暖。
从最初简陋的校舍,墙壁斑驳,桌椅破旧,到如今逐步改善的教学条件,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时光在流转,校园的面貌在改变,但一代代青年学子心中那份沉甸甸的“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的责任从未改变。这份责任,宛如前辈们留下的精神火炬,在年复一年的传递中愈发耀眼明亮。
每一届川队的成员,都带着这份责任与使命,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深入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心灵的呵护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川队还建立了长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持续关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它清晰地昭示着:教育帮扶,贵在持之以恒。青年力量融入乡村振兴与国家发展的伟业,正是在这绵延十八年的坚实足迹中被生动诠释。安师大的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责任不仅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用行动去诠释的担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精准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行长期贡献,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可期:微光汇聚,铸就星火燎原之势
十八年风雨兼程,十八岁风华正茂。川队以跨越千山万水的坚守,书写了一份关于青春、责任与未来的厚重答卷。从最初的星火微光到如今的成年礼赞,他们用行动证明:教育的力量可以穿透层峦叠嶂,为孩子们打开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青年的热忱足以温暖留守的童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当一份跨越十八载的责任依然在青春的双肩上坚定传递,团队坚信,那照亮巴蜀群山的微光,终将汇聚成助力乡村振兴奋进的磅礴星海,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未来。这份跨越时空的坚守与奉献,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教育帮扶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川队将继续书写辉煌,为更多的孩子带来希望和梦想,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杰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