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党委与中海油服天津分公司、保定海油COSL希望小学持续携手,坚持以“党建引领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主线,将企业技术资源、高校科研力量与乡村教育需求紧密联结。团队深入河北保定开展支教服务,并赴天津滨海能源企业实地调研,聚焦红色共建、科技赋能、乡村教育、区域合作等领域,推动产学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能源强国建设,探索出一条扎根大地、服务社会的实践新路。
一、情起——童心叩响时代之门
“石油是怎么从地下‘跑’到我们家里的?”五年前,河北保定满城区海油COSL希望小学里,一个男孩仰起脸,抛出这个稚嫩却真切的问题。它叩击着一群大学生的内心,也成为“油Young青年”志愿服务队五年奔赴乡土的起点。
图:红色精神教育课堂
2025年暑期,志愿服务队再次走进保定满城,开展为期一周的“五载乡土问油海,一脉纽带系京畿”社会实践。团队精心设计红色教育、能源科普、推普反诈、科技启蒙、艺术素养、心理普法、体育运动七大板块28节趣味课程,持续推进“五育工程”,助力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图:无人机科技课堂
此外,志愿队还入户走访了十余户学生家庭,送去生活物资,排查用电用气隐患,建立起心对心的纽带。五年来,累计120余名志愿者接力奔赴,为500多名乡村学生带去知识与希望,开展线下线上辅导700余次,自主研发课程超百节。
图:入户走访及安全隐患排查
二、力行——红色纽带编织协作网
团队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学院党委与中海油服团委的支持下,依托校企共建机制,创新构建“1+1+N”红色合作模式:以“一个学院党支部”加“一个企业党支部”,协同带动“N个实践对象”,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产学研融合、服务京津冀”的实践路径。
今年暑期,志愿队特邀学院副院长刘伟、党委副书记刘东东,联合油气地质力学与工程第三党支部、油层物理党支部,共同前往天津中海油服油田生产研究院、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及大港油田埕海2-2人工岛,系统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共建活动。
图:“产学研用”共建系列活动
三、智创——匠心解码油田难题
实践团队聚焦渤中25-1南油田开发中的砂体强非均质性与渗流屏障复杂等核心难题,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开展技术攻坚。通过VR技术在三维可视化中心沉浸式体验勘探开发全流程,精准识别开发瓶颈;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深入感悟“向海图强、能源报国”的海油精神;借助校企双导师联合破题机制,围绕剩余油表征与加密策略等痛点展开研讨,科摩罗留学生哈森亦参与交流,融入国际视角。同时,团队赴埕海2-2人工岛调研智能油田建设成果,为提升剩余油动用效率和油田稳产续航提供一线解决方案与技术支持。
图:参观海弘智造工厂
图:河北省黄骅市埕海油田2-2人工岛
四、育新——星火燎原乡土情
“你们明年还来吗?”结营那天,孩子们拉着志愿者的手轻声问道。五年来,团队坚持既“带去”知识,也“带回”真问题,推动科研课题从油田一线中来、到现场应用中去的良性循环。多项技术报告和专利已在京津冀合作油田落地,切实助力区域能源开发。
立足五年实践积淀,团队打造“科技点亮童心”系列课堂,将油田实际生产难题转化为可触摸的3D模型与趣味实验,让抽象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持续推进“京畿筑梦行”研学活动,带领希望小学学生走进北京高校、企业展厅与博物馆,大学生党员与孩子们结对相伴、共同成长。研学活动期间,团队录制“同上一堂能源课”微党课,以党建引领科技服务的真实故事,传递能源报国的使命与情怀。
这一“科技教育——乡村服务”创新模式,构建起“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科普转化——乡土应用”的完整链条,实现了科研反哺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真正让教育扎根、让科技发热、让发展持续。
图:中海油服希望小学学生参观博物馆
五、致远——教育纽带永续发展
从回应一个孩子的提问,到助力一方乡土的发展,“油Young青年”志愿队用五年时间建立起学生成长档案,持续跟踪50余名学生的发展轨迹,编织出一条贯通能源报国与乡土情怀的教育纽带,推动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五年来,团队先后入选团中央、教育部“七彩假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等20个社会实践专项,获评全国“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全国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文字团队等荣誉;实践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中青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并获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等单位的充分肯定。
图:绿色成长档案
教育有力量,科技有温度,乡村振兴有希望。这条从童心出发的道路,正在一批又一批青年的接力中,通向更远的远方。(供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工程学院“油Young青年”志愿服务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