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路上的微光
陈茵茵
7月2日的清晨,阳光刚漫过太和镇的屋顶,我们团队就已经站在了城东社区的楼前。会议室里,当地领导和我们的指导老师正用粤语交谈,语速不快,却带着我完全听不懂的语调。我坐在角落,看着他们时而点头,偶尔有“村”“学生”“时间”之类的词混在其中,隐约能猜到是在敲定接下来要去的乡村和具体安排。这场谈话持续了很久,直到指导老师才转身用普通话告诉我们:“路线定好了,接下来按计划走。”
下午,正值上学时段,背着书包的学生三三两两走过,我们赶紧上前递出资助政策宣传手册,指着上面的条款快速讲解。有学生接过宣传页夹在课本里,也有人停下脚步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身后的校门渐渐冷清,只有路边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伴着我们和学生的轻声交谈。
7月3日,我们带着油、面物资出发了。第一户是学校推荐的贫困生家,我们和家长坐在客厅的塑料凳上,把资助政策的要点一条条讲清楚,对方听得仔细,时不时“嗯”一声应着。下午去社区指定的贫困家庭时,家里收拾得很整洁,女主人坐在沙发上,听我们讲助学政策时,时不时起身给我们添水。
7月4日,五星纪念碑前,朝阳为碑身镀上金边。我们整齐列队,右拳郑重举起,誓言似夏日惊雷,在空旷广场震荡、盘旋,与风声交织,诉说着炽热初心。瞻仰结束,便带着教具奔赴黄岗小学……
走进教室,我们先唠唠法治知识,用校园里的事儿当例子,把枯燥法条讲得明明白白;接着演示用电安全,反复念叨“湿手别碰插座、看见破电线赶紧跑开” 。最后教心肺复苏,让孩子们凑到跟前,手把手教: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叠垂直往下压,节奏得稳,一分钟按100 - 120下,深度大概5 - 6厘米 。孩子们挤在讲台边,眼睛亮晶晶的,问答环节时,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领到书本和笔的孩子把奖品抱在怀里,脸上带着腼腆的笑。
7月5日的华富园社区,我们在小广场上摆了两张桌子,一边放着垃圾分类的宣传册,一边是资助政策的资料。路过的居民有的停下来翻看,我们就趁机讲解。阳光有些烈,我们撑着遮阳伞,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觉得累。
7月6日去公园时,我们带了个小音箱,有人拿着话筒唱着歌,直播间的人数慢慢涨起来。路过的人被歌声吸引,围过来问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就顺势拿出政策宣传页,一句句解释给他们听。有遛弯的老人听得认真,还让我们把重点再讲一遍,说要记下来告诉家里的小辈。
7月7日中午,田澜中学的操场上很安静,我们在树荫下摆了个简易摊位,学生们午休时陆续过来,我们一边发调查问卷,一边解答他们的疑问。有一个学生轻声过来询问我,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来对了。
7月8日上午的坑口村,村支书帮我们在村委会门口挂了条横幅,村民们闻讯赶来。我们站在台阶上,把资助政策和相关知识讲了一遍,有人在下面小声议论,偶尔有人举手提问,我们都一一回应。结束时,有人说“这样的宣讲挺好”,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觉得很值。
7月9日,我们来到了清新第三中学附近的路口。守侯在这里,放学的学生们看到我们,有几个主动走过来要宣传页。有人举着之前领的资料问细节,我们蹲在路边给他讲解,旁边的同学也凑过来听,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8天的时间过得很快,回头想想,从最初在会议室里听不懂方言的拘谨,到后来在各个村落熟练地递出宣传页,我们像是被这片土地慢慢接纳的旅人。那些被阳光晒得发烫的宣传册,路边匆匆记下的笔记,孩子们接过奖品时的笑脸,其实都在悄悄告诉我们:三下乡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讲了多少政策,而在于我们真的走进了这些需要的地方。就像指导老师说的,“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你们的宣讲得到帮助,这趟路就没白走”。而这份踏实的感觉,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提醒我们微小的行动也能积攒成温暖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