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陈晓萍 王媛 薛雯洁) 近距离领会老山精神的实质内涵,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老山精神、西畴精神传承队”赴文山州麻栗坡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山河铭烽火:八里河东山的战斗记忆
晨雾锁山峦,绿意浸风骨。实践团队在炮兵连指导员带领下攀登八里河东山,山风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看,那就是当年我们主攻的路线!”一位头发花白的参战老兵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山岩间勾勒出1984年的战场轮廓。两年备战、数轮攻坚,他清晰记得每位战友牺牲的位置,“猫耳洞小得只能蜷着睡,雨水泡得脚发烂,可谁也没退后一步!”
队员们俯身钻进遗存的猫耳洞——高不足1.2米、宽仅容侧身,潮湿岩壁上仍留着战士们刻下的“誓死卫国”。老兵指着山下雷场遗址痛惜道:“越军布下的混合雷场,正面每平方米多达20枚地雷,扫雷兵是跪着用手扒开泥土前进的!”硝烟虽远,“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信仰,已在队员心中烙下滚烫印记。
图为实践队员在八里河东山的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在八里河东山认真聆听参战老兵讲作战过程
炮魂铸忠诚:老山神炮的雷霆回响
老山神炮遗址前,一门锈迹斑斑的加农炮静默矗立。炮管上深浅不一的弹痕,是1984年“八分钟摧毁越军炮营”的赫赫战功见证。“当时我们创下‘首群命中’纪录,炮弹像长了眼睛!”老兵的讲述让历史鲜活——当年炮手们在高温下连续作业,炮管烫得能煎鸡蛋,却没人叫苦。
抚摸着粗糙的炮身,队员们感慨:“这不是冰冷的钢铁,是战士们用热血焐热的忠诚。”八分钟的炮火轰鸣,定格成“敢打硬拼、精准高效”的精神图腾,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
图为实践队员在老山神炮原址前的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在老山神炮体验放炮过程
洞藏决胜策:将军洞里的指挥密码
喀斯特地貌造就的曼棍洞(将军洞),曾是老山作战的“神经中枢”。1700平方米的溶洞内,石桌、马灯、作战地图还原着当年场景。“距国界仅4公里,7个师指挥部设在这里!”讲解员指向石壁上的弹痕,“越军炮弹打不进来,将领们就在这通宵推演战术。”
队员们在“沙盘推演区”驻足——简陋的石块标注着敌我阵地,铅笔勾勒的箭头凝聚着决胜智慧。“洞内冬暖夏凉,却是最紧张的‘战场大脑’”。
图为实践队员在曼棍洞(将军洞)的合影
丰碑映丹心:山河无恙念英魂
麻栗坡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960余座墓碑如列阵的士兵。“这是李海欣,‘战斗英雄’;那是张大权,身中数十弹仍死守阵地……”守陵人陈果轻抚墓碑,声音哽咽。她十年如一日替网友“云祭扫”,手机里存着每个烈士的故事。
队员们帮她擦拭墓碑、摆放花束,指尖触到“1965-1984”的生卒年月——最小的烈士年仅18岁。“他们用青春换和平,我们怎能不珍惜?”队员们不禁红了眼眶。松风呜咽,似在诉说:山河无恙,因有忠骨长眠。
先烈们以生命为笔,“山河锦绣,英魂长存;吾辈当承先烈遗志,以寸心寄华夏,将英雄精神代代相传。”让队员们愈发清晰地懂得:今日的和平之景、团结之力,皆由鲜血与牺牲铸就,何其来之不易。吾辈当以英烈为标杆,将先烈遗志深深镌刻于心,让英雄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图为实践队员在烈士陵园进行祭奠仪式
图为实践队员与参战老兵在烈士陵园的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在老山作战纪念馆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阶承忠骨魂:老山主峰的精神丰碑
“223级台阶,每级台阶都代表一名英勇的烈士!”队员们沿着老山主峰的台阶攀登,脚步沉重而坚定。山顶“老山精神万岁”纪念碑高1.984米、宽0.428米,象征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的荣光。
张大权塑像前,陈晓萍老师讲述“盘肠大战”的壮举:肠子流出体外,他塞回腹腔继续冲锋。老兵指着界碑哽咽:“当年拼了命要守的,就是这‘中国’二字!”山风猎猎,吹动队员们的队旗,也吹动老兵的白发——两代人在碑前肃立,眼神交汇着“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信仰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在老山主峰(山顶)的合影
从猫耳洞的潮湿到神炮的锈迹,从将军洞的灯火到陵园的苍松,老山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队员们誓言:以英雄为镜,把“祖国高于一切”刻进青春坐标,让老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队员感言老山精神,是鲜血与信仰铸就的民族丰碑。223级台阶,每一级都浸透着年轻生命的重量——那是将士们用身体铺就的胜利之路。在“祖国知道我”的呐喊中,在猫耳洞潮湿的坚守里,他们以血肉之躯诠释了何为“牺牲”:不为勋章,只为身后万家灯火长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晓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