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第二站,深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非遗街区,探寻峡江草编这一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罗光林老师以精湛的手艺,为团队成员们开启了一场关于匠心与传承的深刻对话。
峡江草编:指尖上的坚守
调研团队踏入秭归县非遗街区的工作室时,非遗传承人罗光林老师正在专注地编织一件草编龙。这件作品栩栩如生,每一根稻草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罗老师停下手中的活计,向团队展示了这件作品,并详细讲解了草编技艺的复杂工序和深厚文化内涵。他指出,草编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每一根稻草都承载着峡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罗老师耐心地指导团队成员尝试编织一个内含香料如艾草的粽子。这种粽子不仅可以驱蚊,还蕴含着峡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团队成员们围坐在工作台旁,手中拿着稻草,眼睛紧盯着罗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虽然一开始手指显得有些笨拙,但在罗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编织的技巧,感受到了草编的乐趣。有的成员在编织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意,使得每个粽子都独具特色。
三闾刺绣:针脚里的楚韵
调研团队来到秭归屈原祠景区的芈绣馆,探寻乔贵荣老师与三闾刺绣的故事。乔老师与三闾刺绣的缘分始于年少时的一次偶然。十几岁时,她被邻里长辈绣制的屈原像深深吸引,从此便与这门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求深研这门技艺,她寻访到传承人成为女士,凭借热忱与执着,最终成为其弟子。三年专攻基础针法,指尖针眼与断线从未消磨她的热忱。她与成为女士并肩传承,让技艺在热爱中延续。
在芈绣馆,乔贵荣老师带领调研团队驻足于《橘颂》刺绣作品前,细细讲解创作巧思。她指着绣品中饱满的橘子说:“绣时要顺着果实的自然弧度走针,才能显出鲜活的立体感。”随后轻触叶片,“叶脉需用细密针脚勾勒,这线里藏着的正是楚地山水的灵气。”谈及创作初心,她语气恳切:“屈原在《橘颂》中写‘受命不迁’,那种扎根故土的坚守,我想通过针线绣进布面。”为让色彩贴合楚地风物,她试了几组色线搭配,仅橘子从浅到深的过渡色就换了多次,才调出那种带有楚地气息的温润色泽。
乔贵荣老师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还让三闾刺绣贴近生活,开发出不少文创产品。比如缀着刺绣福字的养生锤,握在手中温润称手;以《橘颂》为灵感的柑橘主题书签,针脚细致勾勒出橘子切开的剖面,饱满果瓣与清晰脉络显得立体鲜活,格外别致。“传统手艺不能只摆在馆里,得让它融进生活里才有生命力。”乔老师笑着展示这些文创,眼里满是对技艺新生的期待。
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在“三下乡”活动中,调研团队积极将文化送下乡,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短视频、线上展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古老技艺。同时,团队还组织了乡村文化讲座,向当地居民普及非遗知识,激发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团队还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非遗手工课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非遗制作的乐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好、发展好非遗技艺,是大家每个人的责任。峡江草编与三闾刺绣所展现的匠心与创新,正是非遗在当代传承的生动写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积极关注、支持非遗传承,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延续,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