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2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走进山东日照,通过博物馆深度采访与社区文化宣讲,系统梳理日照黑陶的历史脉络与制作技艺。实践团队以日照市博物馆为起点,在讲解员引导下追溯黑陶文化起源,次日深入社区以PPT演示与互动问答形式普及黑陶知识,团队成员分工撰写调研报告,为非遗保护提供学术支撑。
博物馆里的文明密码
6月23日上午9时,实践团队在日照市博物馆展厅驻足。这座以“龙山文化”为主题的场馆内,数百件黑陶展品在聚光灯下泛着哑光质感,其中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壁厚仅0.2毫米,引得团队成员屏息凝视。“这件器物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制作时需将泥料反复揉练至无气孔状态。”博物馆讲解员手持激光笔指向展柜,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黑陶“渗碳工艺”的奥秘——通过控制窑内氧气浓度,使陶胎表面形成独特黑色光泽。
在文物修复室,团队成员观察到技术人员正用微型喷枪处理一件残损黑陶鬲。“修复过程需要精确到0.1毫米的误差控制。”技术人员展示着X光片显示的内壁纹路,“这些隐形的刻划符号,可能是先民记录的原始文字。”实践团队特别注意到展厅内的互动装置,通过触摸屏可以模拟“快轮拉坯”过程,当手指在虚拟陶轮上滑动时,系统会实时显示成型器物的壁厚变化。
(图为修复过的黑陶陶器 生艳供图)
“黑陶制作中的'泥条盘筑法'与现代3D打印技术存在跨时空呼应。”团队成员在采访本上快速记录着讲解员的比喻。在二层专题展区,陈列着当代陶艺家复原的“黑陶烧制九道工序”模型,从选土、沉浆到封窑,每个环节都标注着物理参数与环境要求。当听到“现代电窑可将烧制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时,团队成员就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问题展开现场讨论。
社区里的文化课堂
次日上午,实践团队带着定制PPT走进日照某社区活动中心。30余位居民围坐在投影幕布前,目光随着演示页面流转。“黑陶的黑不是颜料涂抹,而是陶土中的铁元素在缺氧环境下自然形成的。”主讲人指着对比图解释,屏幕上同时呈现着传统龙山文化黑陶与现代创新陶艺的差异。
在互动环节,团队准备的陶泥体验包引发居民兴趣。65岁的王女士尝试用塑料刀具在泥坯上刻划纹样:“我孙子在幼儿园学的陶艺课,原来我们日照本地的黑陶这么有讲究。”当播放黑陶烧制过程的延时摄影时,窑内温度计的数字变化与陶器颜色转变形成奇妙同步,现场响起阵阵惊叹。
(图为团队成员在介绍黑陶的制作工艺 伊星如供图)
社区工作者李女士表示:“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比单纯看展板更易理解。”实践团队特别设计的知识问答环节中,关于“黑陶与彩陶的主要区别”的问题正确率达92%,显示宣讲效果显著。活动结束后,多位居民主动索要团队准备的《日照黑陶文化手册》,其中包含博物馆开放时间、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地址等实用信息。
调研背后的学术思考
作为调研报告撰写组成员,团队成员在整理采访素材时发现,日照黑陶的传承面临“技艺断层”与“市场认知不足”双重困境。博物馆数据显示,近三年参观者中35岁以下群体仅占28%,而社区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不知道本地有黑陶制作体验点。
“传统工艺需要建立现代转化机制。”团队在报告初稿中提出,建议开发"黑陶+文创"产品体系,将蛋壳陶的极简美学应用于现代家居设计。同时,报告引用博物馆提供的考古数据指出,日照地区现存黑陶遗址17处,但仅有3处配备专业保护设施,呼吁加强遗址数字化保护。
在社区宣讲反馈分析部分,团队发现68%的参与者希望增加实践操作环节。据此,报告建议构建“博物馆-社区-学校”联动模式,定期举办黑陶制作工作坊。这些基于实地调研的建议,为当地文化部门制定非遗保护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为团队成员和讲解员的合照 生艳供图)
当最后一页PPT在社区活动中心熄灭时,投影仪余光映照出居民手中翻动的文化手册。这场跨越4500年的文明对话,正在年轻学子的笔下续写新的篇章。
(供稿:马小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