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罗诗敏)7月6日,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乡韵筑梦实践队探寻文化瑰宝的脚步。乡韵筑梦实践队走进桂平市广西八音与桂平杖头木偶戏传承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活动,深度感受广西八音和桂平杖头木偶戏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当日上午,实践队一行抵达传承基地后,便受到了桂平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首先,桂平市文化馆员王树新先生带领实践队来到桂平杖头木偶戏的相关区域,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生动的讲述,为队员们呈现了桂平杖头木偶戏的发展历程。从王树新先生的讲述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桂平杖头木偶戏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以其独特的木偶造型、精湛的操纵技艺和丰富的剧目内容,深受桂平市当地百姓喜爱。
在讲述过程中,文化馆员还分享了许多木偶戏传承人的感人故事。这些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这门古老艺术,克服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重重困难,将杖头木偶戏的技艺代代相传。他们的精神让实践队队员们深受触动,对这门艺术也有了更深的敬意。
图为王树新先生为乡韵筑梦实践队讲述桂平杖头木偶戏发展历程。赵晓晓 供图
然后,王树新先生带领团队成员来到广西八音区域,为队员们详细讲述了广西八音的悠久历史。广西八音作为桂平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融合了吹、拉、弹、打等多种演奏方式,音色丰富多样,韵律独特,在当地的各种节庆、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为桂平市文化馆员给乡韵筑梦实践队讲述广西八音发展历史。杜金悦 供图
王树新先生介绍道,广西八音的起源可追溯到始祖生活的千家峒,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它不仅承载着桂平人民的喜怒哀乐,更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传统的曲牌到独特的演奏技巧,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为了让队员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文化馆员还播放了一些珍贵的广西八音演奏视频,那激昂的旋律、欢快的节奏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队员们沉浸其中,陶醉不已。
随后,在文化馆员的带领下,实践队来到了广西八音的乐器陈列区。在这里,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唢呐、锣鼓、二胡等各种八音乐器。文化馆员耐心地为队员们讲解每一种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使团队成员更加了解广西八音这一充满魅力的古老民间技艺。
图为乡韵筑梦实践队实地参观桂平杖头木偶戏与广西八音传承基地。王慰萍 供图
在参观活动的最后,乡韵筑梦实践队组织了一场分享交流活动。队员们结合自己对广西八音和桂平杖头木偶戏的理解,踊跃发言。团队成员赵晓晓表示,要将广西八音和杖头木偶戏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通过创新的方式进行传播;王慰萍则提出,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手段,扩大这两项非遗的影响力;还有另一个成员杜金悦表示,要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的志愿服务中,为乡村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乡韵筑梦实践队成员交流讨论。王慰萍 供图
乡韵筑梦实践队指导老师魏泽生表示,此次活动让队员们收获颇丰。不仅深入了解了广西八音和桂平杖头木偶戏这两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增强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未来的“三下乡”活动中,乡韵筑梦实践队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乡韵筑梦实践队与桂平市文化馆员王树新先生合影留念。王慰萍 供图
这次“三下乡”活动,乡韵筑梦实践队在桂平市广西八音与桂平杖头木偶戏传承基地的探索之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也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实践。相信在实践队的努力下,广西八音和桂平杖头木偶戏这两颗非遗明珠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增添绚丽色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硕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