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陈伟楠 宋展鹏)2025年7月1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京梅园新村街道科普中心。团队以古诗为纽带,巧妙融入航天知识与科学实验,为当地中学生带来了融合传统精粹与现代视野的特色课程,让诗词文化在童趣与科技中自然流淌。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顾晓妍 供图
在顾晓妍老师执教的课堂上,苏轼名句“银汉无声转玉盘”的诵读,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位红衣女孩托腮凝思,指向窗外发问:“老师,苏轼看到的月亮,和我们一样吗?”实践队员听后,调出高清的月球实时影像。当环形山的阴影在屏幕上缓缓移动,提问的女孩轻声喟叹:“原来玉盘也会变老啊。”这句充满童真的感悟,瞬间消解了千年诗意与遥远星球之间的冰冷距离。
对宇宙的好奇一旦被点燃,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用生活的标尺去丈量。讲解地月距离时,团队成员以篮球喻地球,橙子比月球进行直观演示。后排一位扎双马尾的小姑娘立刻追问:“那太阳呢?是西瓜吗?我奶奶种的西瓜比篮球大!”课堂气氛活跃之际,随后的“诗词九宫格”游戏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大漠孤烟直”仅亮出三字,一位调皮的男孩便高呼“火箭发射!”,并冲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火箭尾焰图案。少年们用源自生活的朴素经验,理解浩瀚宇宙的尺度,同时也拓展着对诗歌意境的想象空间。
当课堂转向深沉情感的解读,李可馨老师致力于在古典诗情与现代航天成就间架设理解的桥梁。解读杜甫《赠卫八处士》中“十觞亦不醉”蕴含的深厚离愁时,一位小姑娘将其形象地比作“视频拜年时爷爷奶奶总说‘再聊五分钟’的不舍”。实践成员随即关闭预设课件,展示卫星云图上实时流动的云层,深入浅出地解释承载思念的电磁信号如何穿越大气层传递远方。古老的离别愁绪,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观照下,获得了具象化的表达。
图为实践成员介绍诗人刘禹锡生平。李可馨 供图
人类共通的情感,总能穿越时空引发共鸣。讲解“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所蕴含的渺茫与别离时,团队成员引入天宫空间站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书页飘浮的温馨细节。一个小男孩轻声问道:“他们是不是也在想念地球上的春天?”这一提问,串联起古人“但愿人长久”的深切祈愿与今日人类勇闯星际的壮举,揭示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跨越时空阻隔、传递温暖情感的渴望始终如一。
壮阔的自然景象,更能激发跨越时空的联想。赏析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的雄浑意境时,实践成员先生动描述黄河边鹅卵石的形态,继而播放“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火星沙丘随风流动的影像。一名男孩指着屏幕上火星车履带痕迹兴奋喊道:“看!像不像黄河水在沙滩上画的线?”这句充满童趣的观察,让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浪漫,与当代火星探测的科技史诗,完成了一次跨越古今的壮丽交响。
不同的课堂主题,同样闪耀着孩子们未经雕琢的智慧光芒。在夏青文老师关于曹操诗歌的课堂上,一位红裙小姑娘直言曹操是“坏蛋”。团队成员果断抛开既定课件,转而询问孩子们心目中大海的模样。“像奶奶咸菜坛那么咸”、“藏着会发光的鱼”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答案纷纷涌现。源自日常经验的稚嫩想象,远比教科书的标准注释更能生动触及“洪波涌起”所蕴含的雄浑与壮阔。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诗词《观沧海》。夏青文 供图
观察与体验,是感悟生命力量的直接途径。在纸花科学实验环节,当折叠的彩纸浸入水中舒展绽放,一位绿衣男孩惊喜地发现:“它开得比我奶奶的月季还快!”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只余纸张吸水的细微声响。实践成员凝视着水中盛开的“花朵”,联想到曹操《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蓬勃景象,深切感受到,无论是千年前诗人对生机的礼赞,还是此刻指尖纸花展现的生命律动,都在诉说着同一种向上生长的永恒力量。
图为实践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留念。梅园工作人员 供图
此次实践深刻印证,真正的文化传承绝非依赖生硬的背诵与灌输。它更在于像这些孩子们一样,以生活中的西瓜、咸菜坛、奶奶的月季为舟楫,让千年诗句乘着航天影像的翅膀漂流,在科学实验的土壤中绽放新蕾。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走进更多课堂,致力于让那束连接古老智慧与未来梦想的光芒,照亮文明传承之路,指向温暖而辽阔的远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伟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