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琉彩”青春作答: 曲师学子探寻淄博非遗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11 21: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章研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8月10,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年学子探寻文化根脉的热情。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好奇,踏上了淄博这片文化沃土。在这里,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琉璃艺术璀璨夺目,队员们以青春之眼观照非遗传承,以实践之行探索文化创新,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文化答卷。

千年窑火映匠心:触摸琉璃艺术的温度

走进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古老年代。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注视着非遗传承人手中的喷灯。1400℃的高温下,坚硬的琉璃料棒逐渐软化,在匠人灵巧的指尖化作流动的艺术。拉、捻、剪、塑,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每一次呼吸都恰到好处。转瞬间,一朵晶莹剔透的琉璃牡丹在火中绽放,花瓣薄如蝉翼,脉络清晰可见。

“看花容易绣花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一个合格的琉璃工匠,至少要经过十年磨炼。温度、力度、角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队员们注意到,传承人的双手布满老茧,那是常年与高温相伴的印记。更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对工艺流程早已烂熟于心,他对待每一件作品依然保持着初学者的专注与虔诚。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财富。

在琉璃博物馆,队员们还见识了“鸡油黄”、“松石绿”等传统配方的神奇魅力。这些源自明清时期的工艺秘方,经过代代匠人的完善与创新,至今仍在琉璃艺术中大放异彩。特别是那件荣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的《九龙壁》,九条琉璃巨龙腾云驾雾,鳞爪飞扬,在灯光映照下流光溢彩,让队员们叹为观止。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青春体验悟传承:当00后遇见千年技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队员们更深入地理解琉璃文化,实践队来到了历史悠久的西冶工坊,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第一次站在熔炉前,扑面而来的热浪就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这项技艺的艰辛。尝试吹制工艺时,队员小紧张得手心冒汗:“看着老师做起来行云流水,自己上手才发现这么难掌握。料重、温度高,还要控制吹气的力度和节奏。”

在匠人指导下,队员们分组体验了“灯工”技艺。小张尝试制作一朵简单的琉璃花,光是调整火焰温度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火候小了料不化,大了又容易烧焦。”她感慨道,“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背后,是匠人们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反复尝试,队员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琉璃作品——虽然造型简单,但捧在手心却沉甸甸的,那是传统工艺的分量。

体验结束后,队员们围坐交流心得。“以前觉得非遗就是老古董,”小王坦言,“今天才明白,每一项技艺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实践最大的收获。更难得的是,队员们还发现,传统工艺中蕴含着许多与现代科学相通的原理,比如材料配比、温度控制等,这为后续的创新探索埋下了伏笔。

图为实践队员亲手体验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守正创新向未来:探寻非遗的青春表达

在与当地文化部门、工艺大师的座谈会上,实践队就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了深入探讨。“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淄博市非遗保护中心李主任指出,“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番话引发了队员们的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如何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结合生命科学专业背景,队员们提出了许多创新设想。小刘建议利用现代材料科学优化传统配方,提高琉璃的强度和透光度;小陈则关注生产工艺的现代化改造,提议引入温度控制系统提升成品率;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文创开发,设计了融合琉璃元素的时尚饰品、文具等生活用品。

最令人振奋的是数字技术带来的可能性。队员们现场演示了利用VR技术还原古法烧制流程的方案,让非遗技艺突破时空限制。“我们可以建立数字博物馆,”队长兴奋地说,“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琉璃艺术。”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创新思路,得到了在场专家的一致认可。

图为实践队员在交流座谈会上分享见闻。刘若涵 供图

炉火不息,匠心永驻;青春作答,未来可期。这次实践之旅,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琉璃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他们用脚步丈量非遗根脉,用智慧点燃创新火花,用实际行动证明:当青春与传统文化相遇,必将碰撞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份来自曲园学子的文化答卷,正在书写新的篇章。(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