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学子黄河畔“点泥成金”:科技赋能破解淤泥困局

发布时间:2025-08-12 09: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静茹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死鱼漂浮,腥臭刺鼻——这不是灾难片场景,而是龙门口水库的日常。面对前来调研的曲阜师大“清淤护河·化淤为肥”实践队,水库工作人员指着浑浊的水面忧心忡忡:“淤泥快把水库‘憋死’了!”在山东泰安黄河支流沿岸,厚厚的“黑泥”不仅窒息了河流,更深深刺痛了百姓的生活。

▲图为水库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讲解水质富营养化情况

一、淤泥之困:生态伤疤下的民生阵痛

在山东泰安黄河支流沿岸,厚厚的“黑泥”不仅窒息了河流,更深深刺痛了百姓的生活。55岁的龙门村王阿姨,拔起菜地里一株叶子焦黄的菠菜,满眼无奈。“河水浇地,菜就成这样了,”她身后的小河泛着灰绿,岸边淤泥裹挟着垃圾。为保收成,她被迫改用井水,每亩地成本陡增300元——这是淤泥污染对农民生计最直接的掠夺。

几里外的金庄村,刘阿姨站在屋后一块新填平的土地旁红了眼眶。“这里埋的是我家祖传的甜水井啊!”自从去年河水恶臭蔓延,井水也遭污染,孙子喝了上吐下泻,医药费花了数千元。被迫填井,全家月增200多元桶装水开销,世代依河而居的生活纽带被淤泥无情斩断。生态之殇,正转化为沉甸甸的民生负担。

▲图为金庄村居民饱含感情地讲述这些年来水质的剧变

二、青春行动:灼热泥滩中的科学求索

烈日当空,35℃高温炙烤着金庄村河漫滩。实践队员的胶鞋深陷粘稠黑泥,每拔一步都异常艰难。寻找代表性采样点,剔除表层垃圾,深挖20公分处的淤泥样本……浓烈的腐臭瞬间包裹了所有人。

“臭得晚饭都吃不下,”一名队员冲洗着采样铲,汗水混着泥点流下,“但看到阿姨们焦黄的菜和填平的井,就知道这臭味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痛。”两天,三个采样点,15份关键样本。当沉重的样本箱合上,队员们的实验服已析出盐霜,皮肤晒得通红——这是为求解淤泥之困付出的第一份青春答卷。

▲图为实践队员在河漫滩采集淤泥样本

三、实验室攻坚:点“污”成金的希望之光

校园实验室彻夜通明。挑战才真正开始。发酵桶中翻涌的黑色混合物散发出刺鼻氨气,即使双层口罩也挡不住,熏得人眼泪直流。队长紧盯着监测仪,眉头紧锁:“PH值又偏高了,配方还得调!”

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是无数次失败与调整的见证。队员们深知,他们搅拌的不只是淤泥,更是沿岸乡亲的期盼。“废弃的水井、绝收的菜地,都在催着我们向前,”一位队员说。每一次成分分析,每一次参数优化,都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将淤积的“负担”,转化为滋养土地的“黑金”——有机肥料。这不仅是技术转化,更是修复人河关系、重建生态循环的勇敢尝试。

图为实践成员在实验室分析处理淤泥样本

四、青春答卷:淤泥重生背后的三重价值

从龙门口水库濒临超标的氮磷含量,到金庄村被迫填埋的水井,黄河支流的游泥之困,是亟待解决的生态与民生双重课题。“清淤护河不是口号,我们要让淤泥从负担变资源,”实践队长的声音坚定有力。实践队探索的“化淤为肥”技术,承载着三重变革的希望::切断污染循环,降低清淤成本,守护生态;产出有机肥料,助力绿色种植,赋能农业;让“河水浇地”“河边乘凉”重回生活,惠及民生。

当晨光再次照亮实验室里翻腾的发酵桶,这群年轻的生命科学学子,正用专业与汗水,在黄河支流的淤泥困境中奋力书写答案。他们的实践深刻诠释:守护母亲河,就是守护沿岸万千百姓赖以生存的根基;科技向善的力量,终将让伤痕累累的土地重焕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