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学生在泰州开展暑期实践,为活化当地非遗文化,他们以泰州木雕为主题,耗时近一个月完成系列宣讲视频创作。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碰撞,这群年轻学子在剪映软件的时间轴上,凿刻出跨越两百年的匠心传承。
实践初期,三十段宣讲素材整齐排列在电脑文件夹中,如同待雕琢的银杏板料。宣讲者立于红幕前的身影被投影仪冷光勾勒,幻灯片里《龙宫探宝》的蛟龙静伏成二维图腾,传统工艺的生动气韵似乎被定格在冰冷的像素里。视频组成员反复聆听素材中"每毫米七道痕"的讲解,耳机里机械循环的宣讲词与剪映时间轴上跳跃的光标,构成了他们与非遗对话的最初场景。
某个午夜,当剪映软件将宣讲者的音波析成锯齿状波形时,队员们敏锐捕捉到"七年成一木"尾音处的细微裂罅——那是声带几不可察的战栗,恰似古木在刀锋初临时渗出的清泪。他们果断将这处停顿延展为三秒留白,让虚拟的凿音自数据深渊浮起。"原来最深的匠心,早蛰伏于数字洪流的脉隙。"一位队员在后期笔记中这样写道。
(图为帅春燕在工作室接受实践成员的采访。陈心怡 供图)
为唤醒彩绘木雕的魂灵,团队在调色环节下足功夫。当调色板的色阶滑向何仙姑的朱砂衣袂,剪映软件的片段突然化作染缸里的丝缕:赤轨沉如松烟墨,青轨凝若孔雀砂,金阶浮似檀香尘。七重图层叠压的瞬间,屏幕里漾开的不是像素颗粒,而是世泽堂梁上悬垂两百年的漆光。渲染进度条猩红如淬火的刀身,恍惚间似有老匠人举灯照向新髹的漆面,隔着冰凉的屏幕,两代人共享着一方色谱的密契。
取舍的难题总在子夜显现。为将近十分钟的宣讲视频浓缩成五分钟,队员们的鼠标在"商号府第"的繁复铺陈处反复游移,如同刻刀在华丽赘木上踟蹰。"三思而后凿"的匠人箴言成了取舍准则,最终他们挥键斩去十二秒浮华,独留"嘉庆十八年凿开未来"九字,錾于黑陶质感的静帧。那删减处裂开的虚空,生出比万语更汹涌的回响,恰似《八仙过海》木雕中匠人预留的云纹,留白处自有蛟龙隐爪。
(图为世泽园内部分木雕展示。陈心怡 供图)
活化"三十次换刃"的钢魂最是艰难。静态展品图中仙鹤翎羽温顺如绣,队员们调用剪映慢镜功能,将单帧剖解:首刃斜切带起银杏木丝怒张,七刃剔转时碎屑溅作银星,至三十刃收锋处,虚拟汗滴沿刀脊坠成珠链。当0.1秒的刀程延展为十秒的显微镜头,有提前观看样片的观者反馈:"这不是工艺展示,是像素在坐禅。"这让队员们彻悟"七分磨"的真义——磨的岂止是刃锋,更是观者心镜的尘霜。
上交成片的那夜暴雨如注,剪映导出进度条如烧刃淬火。机箱嗡鸣中,有队员偶然发现自己的倒影映在《龙宫探宝》的龙睛里:屏幕外是浮肿的双眼,屏幕内是玉镶的瞳孔;指尖机械敲击的节奏,应和着两百年前木槌的起落;数据线盘绕如古木虬根,载着嘉庆年的松涛穿流至今。
如今,团队成员的空格键已磨出温润包浆,恰似世泽堂里被摩挲出玉光的凿柄。当少年指尖划过蛟龙玉睛的截图,当蓝牙耳机里传来经数字修复的清代凿声,他们真正懂得:传承不在玻璃展柜中,而在剪映分割线削落的浮躁碎屑里,在空格键启动的、永不喑哑的凿木韵里。(供稿:郭紫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