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至3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社会实践团队赴山东省日照市,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照黑陶制作技艺展开专题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黑陶工坊、对话非遗传承人、参与制作体验等方式,系统梳理这项源自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古老技艺在当代的保护与创新实践。
博物馆里的文明解码
在山东黑陶博物馆的文明曙光厅内,实践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放轻了脚步。展厅中央的独立展柜中,一组来自龙山文化的黑陶珍品在特制灯光下散发着神秘的光泽。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高柄蛋壳陶杯,其壁厚仅0.2毫米,近乎透明的杯体在灯光照射下折射出流水般的金属光泽,让在场的每一位队员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展柜旁的显微照片清晰显示着陶胎中均匀分布的碳素粒子。"这是龙山文化时期最顶尖的工艺,相当于当时的'高科技'。"博物馆研究员指着陶器断面解释。团队注意到,为保护脆弱文物,展柜恒湿系统持续将湿度控制在55%±2%,这种精确到百分比的保护措施让同学们感到惊奇。
(图为蛋壳黑陶高柄杯 生艳 伊星如 供图)
工坊中的时间博弈
在弥漫着陶土清香的传承工坊里,实践队员们亲历了黑陶艺术的涅槃之旅。从取自黄河的胶泥经过反复筛滤沉淀,到转轮上匠人手指灵动的塑形过程;从坯体自然干燥期间精准的环境调控,到窑炉内长达一昼夜的烟熏碳化工艺,每件作品都要经历数十道工序的严格锤炼。参与成型体验的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当陶土在旋转的轱辘上变幻形态时,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作品报废,这才真正理解老艺人常说的"与材料对话"的深意。这种代代相传的执着匠心,赋予了黑陶艺术跨越千年的永恒魅力。
三代匠人的传承图谱
在堆满陶土碎屑的传统工作台前,调研团队通过深入访谈和实地观察,逐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黑陶技艺现代传承图谱,老一辈匠人专注复原镂空高浮雕等失传技法,四十年如一日。中青代传承者将现代工艺融入传统器型,开发出更新颖的作品,更年轻的设计师则将AR技术融入陶器纹样设计,在短视频平台掀起创作热情。“不是简单复制文物,而要创造这个时代的黑陶语言。“黑陶传承人如是说道。工作台前的陶屑在阳光下闪烁着,仿佛在诉说着这门古老技艺生生不息的传承故事。
校园里的新火种
在日照黑陶博物馆的"非遗创新实验室"展区,三十余名身着校服的初中生正俯身于工作台前,手持修坯刀小心翼翼地打磨着陶器边缘。他们紧锁的眉头和微微颤抖的指尖,与玻璃展柜中陈列的龙山文化蛋壳陶形成奇妙的呼应——四千年前的匠人或许也曾以同样的专注姿态,在陶轮前雕琢那些薄如蝉翼的黑陶珍品。通过AR技术再现的四千年前的制陶场景、工序栩栩如生,通过观众参与,大大增强了互动性。这种沉浸式的展示方式,让原本静默的文物"活"了起来。在传统展柜与数字技术的交融处,黑陶文化正以全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那些穿梭于古今之间的年轻身影,或许就是这门古老技艺未来的守护者。
(图为讲解员介绍陶制器皿。 生艳 伊星如 供图)
(供稿:陈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