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天晴,暑气中裹挟着热忱。2025年7月23日下午,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乡韵连瑶”实践队怀着对瑶族文化的敬畏与探索之心,走进广东瑶族博物馆。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瑶族文化是广东文化多元谱系中璀璨的一脉,实践队此行正是要深入触摸这道文化脉络,开启一场深度的瑶族文明探寻之旅。
广东瑶族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全国瑶族乃至世界瑶族的历史文化,是目前广东乃至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瑶族文物实物最多的瑶族历史文化专业博物馆。这座承载着深厚瑶族记忆的文化殿堂,仅从外观便透着浓郁的民族特质——黑红主调晕染出千年瑶韵,长鼓造型的建筑线条、吊脚楼的空间灵感与瑶族图腾的巧妙融合,仿佛将整个瑶乡的历史浓缩于一方天地。丰富的馆藏与系统的陈列,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系统了解瑶族历史与文化的窗口。
步入展馆前厅,两列整齐矗立的红色条形方柱率先映入眼帘。30根方柱均刻有瑶绣图案,象征瑶族的三十个分支,分列两旁恰似瑶族各系兄弟姐妹迎宾的礼阵。大厅中央,一尊青铜铸就的盘王印巍然矗立,成为整个空间的精神图腾。盘王作为瑶族始祖,象征其权力的“盘王印”,不仅是族群身份的象征,更承载着祖先庇佑、族群永续的深切祈愿。印旁一侧的瑶族长鼓,尽显瑶族高超的民族艺术水准;另一侧的牛头铜鼓则是瑶族重要图腾,既体现瑶家人对铜鼓的珍视,也彰显着对牛的崇拜传统。
▲图为博物馆盘王印
▲图为牛头铜鼓
▲图为瑶族长鼓
乘升降电梯上楼,二至四层多个展厅次第铺展,其中二楼“瑶岭长歌”主展厅给实践队师生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展厅以清晰的逻辑分为源流・迁徙、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习俗・信仰等板块,游客漫步其间,可系统梳理瑶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各板块内容翔实,令人目不暇接:“源流・迁徙”追溯瑶族起源的神秘密码,铺陈迁徙繁衍的壮阔史诗;“社会・经济”呈现瑶族独特的社会治理制度与农耕图景;“文化・艺术”绽放民俗文化艺术的璀璨光华;“习俗・信仰”则尽显瑶族多彩的生活仪轨与精神世界。《密洛陀神话》《盘瓠传说》氤氲着远古神秘气息;琳琅满目的瑶族服饰,将生活智慧、审美情趣与文化传承织入一针一线;“八排二十四冲会议”、“瑶老制”凝结着排瑶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智慧;织布、刺绣、印染、银饰制作等技艺,烟熏肉、磨豆腐、摏糍粑等饮食传统,木工工具、铜鼓长鼓等器物,石雕木刻、藤编竹编等工艺,无不彰显瑶族人民的心灵手巧;瑶族耍歌堂、长鼓舞、铜鼓舞、传统民歌、瑶医药等,展现着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讴莎腰(排瑶)、招郎、婴儿取名习俗与盘王庙信仰等,则勾勒出瑶族独特的习俗信仰体系。从远古传说到精美服饰,从农耕工具到传统技艺,无一不是瑶族文化的活化石。
▲图为博物馆“瑶岭长歌”主展厅入口
▲图为“八排二十四冲会议”场景复原
▲图为打油茶制作场景
▲图为招郎习俗场景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对馆内参观者和志愿者开展了问卷调查与随机采访。结果显示,参观者多为本地人,不少人已是多次到访,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为公众接触瑶族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综合反馈来看,不少游客建议博物馆可考虑适当扩建以丰富展陈内容,并希望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参与瑶族文化的传播。博物馆志愿者以中学生为主,他们身着统一红马甲,虽面带稚嫩羞涩,却透着真诚热忱。实践队还了解到,博物馆设有免费讲解服务,需提前预约。为全面做好调研,队员们决定再度探访。
▲图为博物馆参观者(右)配合实践队员开展调研
▲图为博物馆志愿者(左)配合实践队员开展调研
7月26日下午,骄阳似火。实践队再次走进广东瑶族博物馆,专程聆听讲解。此次的讲解员是一名初中女生,也是博物馆志愿者。在她的引导下,队员们重访展馆前厅与“瑶岭长歌”主展厅,这次借助生动解说,对瑶族文化有了超越直观感受的深层理解。讲解结束后,实践队员采访了这名女生。据悉,她本身就是瑶族人,出于个人兴趣主动报名志愿讲解员。不过由于讲解工作面向广大游客,所以正式上岗前仍需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谈及担任志愿讲解员的收获时,她表示:“可以锻炼我的表达能力,还有增强我对瑶族文化的认识,可以让我获得与游客他们之间的一种互动感、一种亲切感。”采访结束后,队员们顺势开展了补充问卷调查工作,以扩大样本规模,进一步夯实调研数据的可靠性基础。
▲图为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左)为实践队讲解
▲图为志愿讲解员接受实践队员采访
两度探访广东瑶族博物馆,所见所闻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瑶乡文化长卷。“乡韵连瑶”实践队不仅深入触摸到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揭开了其神秘面纱,更清晰感知到这一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此次调研,既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与千年文明的深度对话。
▲图为实践队员与指导老师(中)合影
撰文︱陈佳慧
图片︱宁洁儿 陈晓丹 谢乐儿 钟雯婷 刁柳梅
审核︱霍进凤(指导老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乐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