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王祎诺 朱芳仪)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康养兴乡实践队走进贺州黄姚古镇,深入探访黄姚古镇如何以非遗活化与康养产业融合为抓手,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振兴之路。
康养产业:精准服务筑牢民生福祉根基
黄姚古镇获评国家5A级景区后,充分发挥“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效应,将多元化、特色化的特色康养产业融入景区发展规划。广西贺州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黄姚古镇分公司营销部主管粟修回向团队介绍道:“我们以花海酒店为核心,打造了覆盖衣食住行的康养服务体系。”此外,黄姚古镇聚焦银发群体需求,通过专业疗养设施、定制出行路线及特色康养餐饮等配套服务,打造“慢养”生活场景。这类精准化服务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养老生活的需求,助推康养客群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拉动地方消费升级的新引擎。
图为康养兴乡实践队调研黄姚古镇特色康养农产品店
非遗为桥:文旅融合与康养产业的联动
黄姚古镇的文旅融合实践,始终以非遗传承为核心纽带,既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又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
黄姚豆豉始于元末明初,因不含盐的特性被《本草纲目》收录,2008 年入选广西自治区级非遗。其工艺繁复,需要经过两次蒸制、人工抛簸降温、泥砖房发酵、古井泉水洗霉等十余道工序,耗时三月至半年才能成就“开盖闻香”的独特风味。如今,黄姚豆豉在传承古法技艺的同时,创新研发豆豉咖啡、即食豆豉、酱香豆豉等产品,并开设研学课程供游客体验传统制作工艺。这种沉浸式体验模式不仅传播了非遗文化,还贯彻了康养理念,有效吸引了注重养生的游客群体,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健康消费需求的有机融合。
图为康养兴乡实践队学习黄姚豆豉制作工艺
另一项非遗鱼龙灯则以丰富的民俗活动为依托,串联起文旅引流与康养消费,为产业联动注入新活力。大年初二当晚,长达200余米的游行队伍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来观赏,烛光摇曳中的鱼龙方阵、祈福光队,不仅展现了传统民俗的魅力,还为古镇增加了客流量。团队调研发现,各地的游客专程为鱼龙灯活动而来,在沉浸式体验后,自然选择入住康养酒店、品尝豆豉养生餐饮,形成“文化体验-康养消费”的产业联动链条。目前,黄姚古镇正计划将活动常态化,并通过制作迷你鱼灯文创,进一步增强联动效应,让这项民俗活动既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成为带动商户增收的“流量密码”。
图为康养兴乡实践队参与黄姚古镇特色文旅活动
守正创新:在传承与发展中书写振兴答卷
非遗与康养的深度融合虽初见成效,但传承与发展的平衡仍面临现实考验:鱼龙灯制作依赖五六十岁的传承人支撑,青年群体参与度不高;豆豉制作过程中,部分重体力环节招工难,且新媒体推广因缺乏专业人才进展缓慢。
对此,当地正积极推动鱼龙灯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计划通过抖音直播扩大影响力,将非遗体验纳入景区整体规划,完善周边配套以支撑研学发展。另一方面,杨晋记豆豉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深入研究其抗抑郁等功能性成分,推动“药食同源”价值向康养产业延伸。面对传承与创新的考题,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的推进,正让非遗技艺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让康养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
黄姚古镇以非遗活化与康养产业融合为路径的探索,不仅让当地居民在传承中收获获得感,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守正创新”的鲜活样本,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赋能”与“产业兴农”深度融合的实践。从豆豉香飘康养餐桌到鱼龙灯照亮文旅经济,黄姚古镇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芳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