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爱在五里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实践队员以传统工艺为载体,在五里界社区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热潮。在此次活动中,青少年与长者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共同沉浸在漆扇与缠花的迷人世界中,构建起了一座坚固的代际文化传承桥梁。
在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实践队员积极引导青少年深入体验传统工艺之美。7月2日,五里界社区活动室内,15名小学生在实践队员的悉心指导下,开展了漆扇制作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围绕在工作台,目光中流露出对漆艺制作的浓厚兴趣和热切期待。在此期间,孩子们亲手将特制的木胎扇骨与桐油基底上的漆液相结合,目睹了色彩的奇妙变化,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其中,一名孩子对漆液变幻出的梦幻渐变色彩发出由衷赞叹,感慨漆艺的神奇,体现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实践队员们精心挑选矿物颜料,调配出具有星空般深邃的色彩,并以极大的耐心指导孩子们使用竹夹蘸取金粉勾勒出星轨。同时,实践队员向孩子们讲解了漆扇制作中“阴干成膜”的奇妙特性。随着第一件成品在风扇前展现出如流水般流动的光泽,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在亲手制作漆扇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深刻体验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更在色彩与纹路的变幻中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力。一颗颗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银丝缠绕花枝,巧手展现青春。7月3日,社区广场活动室内的长桌旁,众多精神矍铄的长者齐聚一堂。面对尚未完成的缠花作品,老人们的眼中闪烁着探索的光芒。实践队员面带微笑,向他们展示了制作流程:将蚕丝分割成细如发丝的“绒条”,使用镊子精细地打尖,然后螺旋缠绕出花瓣的优雅轮廓。一位长者初次尝试便成功制作出半朵牡丹的雏形,感到非常自豪。在这一过程中,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人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精神内涵,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实践队员的耐心指导和老人们的认真学习,共同谱写了社区和谐共融、积极进取的生动篇章。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精神的交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社区的生动实践。
考虑到老年学员的特性,实践队员特别设计了“模块化教学法”,将缠花制作过程拆分为“绕丝”、“定型”、“组装”三个步骤。随着夕阳西下,二十余件精致的缠花作品陈列于展示架上,每一件都凝聚了老人们的智慧与心血。在缠花制作的过程中,老人们重温了手工艺术的乐趣,并在交流与分享中加深了邻里间的情谊。
当银丝缠绕的花朵作品凝聚了时光的深沉,少年手中的漆制扇子舞动着科技的憧憬,五里界社区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犹如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文化传承的康庄大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仅是陈列在博物馆中尘封的标本,而是需要每一代人倾心传承的生动史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爱在五里界”暑期社会实践队员坚信,在未来,将有更多的人士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事业,让漆扇与缠花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撰稿:田鑫婕、向克威
图片:任依凡、朱世秋
审核:谌文、郭静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训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