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西兰卡普这一土家族织锦艺术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底蕴,正迎来焕新机遇。织锦传薪·六艺赋能——西兰卡普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实践小分队,满怀热忱与期待,奔赴恩施州,与安徽农业大学携手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西兰卡普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是深入探寻民族文化根脉、助力非遗传承发展的勇敢尝试,也是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使命的坚定践行。
抵达恩施州后,团队的首站便是西兰卡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若兰老师的实践基地。一踏入基地,那古朴而浓厚的文化氛围便扑面而来,仿佛将成员们瞬间拉回到了西兰卡普的悠久历史长河之中。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开启了一场关于西兰卡普的探秘之旅。
▲图为讲解员为团队讲解西兰卡普的起源
从西兰卡普的起源说起,它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彼时土家族先民便已开始了原始的纺织活动,秦汉时期初现雏形,历经两晋成型、唐宋成熟,到明清时期达到完美阶段,成为土司土官向朝廷进贡的上等贡品。20世纪以来,更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每一个历史阶段,西兰卡普都承载着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缅怀,它不仅是一块织物,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成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象征。
▲图为田若兰老师改良的简易织布机
随后,成员们的目光被田若兰老师改进的便携式织布机所吸引。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让古老的织锦技艺更便于传承和传播,也为传统工艺注入了现代科技的活力。在基地的展示区,琳琅满目的西兰卡普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有色彩斑斓的花铺盖、精美绝伦的服饰,还有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土家人的智慧与匠心,展现着西兰卡普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上机体验西兰卡普
最令人难忘的,当属队员们亲自上机体验西兰卡普制作过程的时刻。当双手触摸到那粗糙却充满温度的棉线,当亲眼目睹梭子在经纬之间来回穿梭,大家才真正体会到这门古老技艺的不易与精妙。每一次挑线、每一次扣紧,都需要全神贯注,稍有差池便可能影响整个图案的效果。在这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土家织锦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的那份执着与热爱。
然而,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成员们也从讲解员的口中得知了西兰卡普目前面临的诸多困境。在创新方面,虽然有部分像田若兰老师这样的传承人积极探索,但整体创新度仍不高,产品形式和设计理念相对传统,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人工织布耗时费力,制作周期长,导致产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市场营销方面,数字化转型程度不够,宣传推广渠道有限,许多人甚至从未听说过西兰卡普,这严重制约了其在更广泛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田若兰老师合影留念
作为“织锦传薪·六艺赋能”西兰卡普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实践小分队,此次实践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传承西兰卡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是对一门古老技艺的守护,更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坚守,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传承与弘扬。非遗传承之路任重道远。未来,团队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数字化手段为西兰卡普搭建更广阔的宣传平台,运用创新设计理念为传统织锦注入新的活力,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西兰卡普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让这颗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田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