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海非遗寻踪,探寻文明传承脉络

发布时间:2025-08-12 17: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淑涵   阅读 5.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日照市蕴含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莒县过门筏、周姑子戏,日照农民画、木版年画,海沙子面、鱼线面等等,这些与海洋生活紧密相关的民俗和手工艺,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海洋文化基因。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走进日照市黑陶博物馆和东夷小镇,聚焦日照黑陶等非遗文化,开启对日照涉海类非遗地理空间分布及生存现状的调研之旅。

千年技艺传承,海洋文明印记

在日照东夷黑陶博物馆,实践队系统考察了黑陶制作技艺与留存现状。队员们观察到,陶器表面的黑色并不是简单的染色或者上釉,而是来自于独特的渗碳工艺。为体验手工制陶的难度,实践队员们尝试了简单的黑陶制作。在匠人演示与讲解的同时,实践队员们认真记录下揉泥的力度与塑形角度等关键要点。开始实践后,队员们分组进行揉泥、塑形、修坯,并在表面刻上了简单的贝壳和海浪等日照海洋元素,完成了一些简单的文创小物件的制作。在这场体验中,队员们直观验证了手工制陶成本高和周期长的行业现状,理解到了薄如纸的蛋壳陶背后的匠心。

在东夷小镇,实践队聚焦于与渔家生活日常相关的涉海类非遗。在鱼线面作坊,实践队员们向传承人学习制作鱼线面。从基础的和面到醒面,队员们记录了不同时长下面团的状态变化,了解渔家看天醒面的传统智慧。

在鱼线面制作的搓线步骤中,传承人演示如何用拇指与食指配合,将面团搓成细如发丝的线条。队员们在尝试时,起初线条粗细不均,经传承人指点了“掌心要虚,发力在指腹”的技巧,才逐渐熟练。鱼线面制作的一个关键的步骤是晾晒,队员们走进鱼线面日光晾晒的场地,仔细观察后发现不同时段的阳光强度对鱼线面口感也会产生影响。

图为传承人向实践队员介绍鱼线面制作技艺。周慧慧供图

传承发展困境,现实挑战重重

经过多个传承人的讲述,实践队员们发现尽管日照涉海类非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工艺,但真正了解它们的人少之又少,非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

队员们在与传承人的沟通中了解到,对比机械化生产的低廉产品,手工黑陶工艺复杂,周期长,价格相对较高,难以进入大众市场。鱼线面、海沙子面等技艺的传承问题同样严重,如今非遗的传承人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一代的参与意愿普遍偏低。市场推广也困难重重,他们对当地的媒体报道进行简单梳理,发现涉海非遗的宣传远不及日照绿茶,缺乏系统推广。作为沿海旅游城市,日照的非遗文化易被旅游元素掩盖,大众认知度低,大多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图为负责人李国庆为实践队员介绍黑陶的发展现状。周慧慧供图

于是在鱼线面作坊,实践队员们耐心倾听传承人讲述的鱼线面在渔民出海前的寓意、海沙子面与渔家节庆的联系等渔家生活故事后,进行了记录整理,并挑选出适合儿童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卡片,方便给孩子们发放,让他们从小接触本土非遗文化。借助这类小行动,实践队员们希望日照涉海非遗能够以更可感、可及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为其传承注入活力。

在这次调研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了在沿海城市背后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其难以进一步发展的现状。目前日照涉海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靠匠人们的努力,更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形成合力。政府应出台更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企业和匠人要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图为实践队员与负责人合影。周慧慧供图

日照的涉海非遗是海洋文明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活力注入到传承行列中,巩固根基。在多方的协同努力下,书写日照涉海非遗更悠久、更鲜活的传承篇章。(通讯员周慧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淑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