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张立婷、陈秋艳、纪诗涵)近日,广东二师“守住星光”国学教育实践团在阳西县新墟镇中心小学开展“风起阳西:武脉歌魂”非遗文化课程。该课程聚焦阳西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市级“搂大头狗”舞狮与省级阳江山歌,通过实践团队员与专业人员讲解、互动体验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领27名三至五年级学生深入感受本土非遗魅力。
▲图为孩子们和阳西县龙狮协会奇伦龙狮团成员合影
搂大头狗:阳西独特的舞狮艺术
课堂上,教师播放了“搂大头狗”的表演视频,孩子们被精彩的演绎吸引,目不转睛。随后,教师分享自己的舞狮观演经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而后,教师开始介绍阳西奇伦龙狮团的队员们,并邀请队长分享团队的成员组成、事迹成就及发展现状。
▲图为队长正与孩子们分享团队经历
在讲解“搂大头狗”的渊源时,教师指出其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于2022年入选广东省阳江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针对“搂大头狗”与其他流派的核心差异,教师联合龙狮团队长进行动作的演绎和分析。
▲图为奇伦龙狮团队员展示高难度组合技
龙狮团的老师们现场展示了高难度的组合技,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老师们随后进行了基础动作的示范,孩子们跃跃欲试,跟着老师学习起来。在亲身体验中,孩子们感悟到了其中的不易,也感受到了“搂大头狗”的魅力。
▲图为孩子们跃跃欲试学习基础动作
阳江山歌:岭南声音的记忆
“月亮光光照竹坡,鸡乸耙田蛤唱歌,老鼠行街钉木屐,猫儿担凳等姑婆……”婉转的曲调在教室响起,孩子们正在学唱阳江山歌的经典童谣《月亮光光》。阳江山歌源于百越地区“祝神文化”,融合巫婆、师公祭祀唱诵与唐诗宋词韵律,形成独特的方言艺术形式。
▲图为学生自信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提及,在明代,抗倭将领张元勋的事迹被编为《十哨歌》传唱;清代“跳禾楼”成为祈年仪式,这在乾隆《阳江县志》中有所记载。2006年,阳西获“阳江市山歌之乡”称号,2007年,再获“广东省山歌之乡”称号。
课堂上,教师讲解了“跳禾楼”这一表演形式的角色分工:禾娘负责唱诙谐“大话歌”,宿佬则负责与观众即兴“驳歌仔”,需快速接唱末字,非常考验反应能力。此外,教师分享了阳江山歌的民谣作品,介绍其多样的题材与内容。
▲图为张老师讲解阳江山歌
最后,教师领着孩子们齐唱《月亮光光》,课堂在悠扬歌声中收束,孩子们在歌声中进一步感受着阳江山歌的独特韵味。
▲图为孩子们齐唱《月亮光光》
青春接力:让非遗在课堂绽放新彩
课后采访中,孩子们表示之前对“搂大头狗”“阳江山歌”了解不深,而通过本次课程,发现它们很有趣。教师也反思道,非遗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还需要能“现场展示”非遗的经典场面,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此次非遗课程,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本土非遗文化,收获良多。在学习和体验中,那些承载着岁月温度的文化记忆,正悄悄在新一代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撰文 | 张立婷 陈秋艳 纪诗涵
图片 | 陈秋艳 纪诗涵 郑锦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纪诗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