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吴雨玲、马婧雯、张晓玉、李烨钊)近日,珠海科技学院田埂播播菜突击队来到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针对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的蚊虫防控突出问题开展实地调研,探索如何通过“七天七招工作法”切断蚊虫传播链,从而筑牢乡村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探寻基层传染病防控升级新路径。
深入乡野角落,摸清蚊患底数
在白坭镇各村社,突击队走访发现,当前正值雨季,河涌支流、稻田沟渠、房前屋后的积水点成为蚊虫滋生的“温床”。综合疾控数据与实地排查情况,近期伊蚊密度监测数值持续偏高,而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已出现个别村民因蚊虫叮咬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疑似症状,虽未确诊,但居民防控焦虑情绪明显上升。
▲图为突击队成员下乡随村民一同走访调研蚊患情况
科学施策破题,细化防控妙招
白坭镇坐拥河涌水系20余条,稻田连片面积达1500亩,独特的水乡地貌让蚊虫防控难度陡增。调研中,突击队对不同村社的蚊患防控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有的村社采用“村委统一消杀”模式,定期组织专业人员用喷雾器消杀成虫;有的村社则推行“农户自主清理”模式,由村民负责自家院落积水清理,但存在清理不彻底、消杀时间不统一等问题。
▲图为突击队成员随村委会一同清理村落卫生死角
从防控效果来看,统一消杀虽能快速降低蚊虫密度,但存在“死角覆盖不全”的问题——河道石缝、稻田田埂等隐蔽处难以兼顾;自主清理则因村民防控知识不足,常忽视轮胎、花盆托盘等小型积水点。突击队分析,这主要是因为白坭镇“水网密布+城乡交错”的地形特点,单一防控方式难以奏效,且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快、症状明显,必须“源头治理+全员参与”双管齐下。
乡村公共卫生防控成效如何,居民健康安全感是否提升,是检验防控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实践队已详细记录各村积水点分布、消杀频次等数据,正针对性设计“七天七招工作法”:第一天排查积水“清源头”,标注全镇大小积水点;第二天统一消杀“灭成虫”,协调专业设备重点处理河道沟渠;第三天科普宣讲“强意识”,用短视频讲解基孔肯雅热传播原理;第四天技能培训“教方法”,手把手教村民正确使用防蚊用品;第五天环境改造“断孳生”,指导村民改造积水容器;第六天监测反馈“补漏洞”,用蚊虫诱捕器评估防控效果;第七天总结优化“建机制”,形成可复制的防控流程。
▲图为突击队成员清理积水
接下来,突击队将进一步制作“白坭防蚊”数字化科普手册,结合当地水乡文化设计防蚊宣传漫画,把防控知识融入龙舟文化、稻田风光等“文旅元素”,打造“防蚊科普+乡村旅游”的融合模式,让“七天七招工作法”成为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防控指南,以青春力量守护水乡百姓的健康防线。
▲图为突击队成员拍摄防蚊宣传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烨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