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志愿者队暑期三下乡“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以关中为调研重点,探寻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发展现状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安谷村进行社会实践调研,了解陕西咸阳农民文学发展现状。实践团成员首先选取了一片区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研了众多咸阳市市民。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发现: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虽然有着姜兰芳老师、凌晓晨老师这些有想法的作家,但是很多咸阳市居民仍然对本市的文学发展并不清楚、不了解。很多参与调研的居民不认为文学发展与自己有关系,认为“我们就是个小老百姓,对这种事情并不了解。”对于这一本土文化普及程度较低的现实情况,也是众多地方农民文学发展所遇到的普遍困境。▲图为实践团成员调研咸阳市市民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对陕西作家凌晓晨老师进行了采访:从凌老师的创作历程,到先前文学作品中特殊的意象,再到对陕西农民文学发展的展望,最后到对于如何学习文学以及创作文学的建议与看法。凌老师非常慷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耐心地为实践团成员一一解惑。
对于实践团成员询问先前所创作文学作品中的“黄土高原”、“渭河”等意象问题,凌老师解释道: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华夏民族。黄土高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黄帝、炎帝等都是开始在黄土高原种植谷子养育了我们,没有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诞生。没有地理就没有人文,更谈不上文化,写渭河,写黄土高原的象征意义就是,华夏文化的根脉在这里,这里的文化作用十分巨大。
凌晓晨老师博古通今,阅览群书,在过程中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了中华的“华”的意义:中华的华就是华山的华,这个“华”在古时候就是野蔷薇的意思,可以从仰韶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中得到确认。
▲图为凌晓晨老师接受实践团采访
关于农民文学发展,凌晓晨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作品都有其特点,贾平凹不会写出《白鹿原》,陈忠实也无法达到《秦腔》的高度。凌晓晨老师这样认为:“每个文学作品都是个人创造的、具有独特性的劳动成果,只要是好的作品,不分农民作家或者知识分子作家,其间也没有什么矛盾和冲突。”对于“农民作家”这个称谓,凌晓晨老师提出“身份不能代表知识水平,身份也不能代表作家的创作水平。”
凌老师还补充道,“对于农民文学,可以通过改善作家创作环境、增加奖励层次、宣传个人贡献等措施来发展。”实践团成员也针对时代发展造就的文学困境对凌晓晨老师进行了询问,“对于AI(人工智能)能否助力写作,带来的是挑战还是机遇?”凌晓晨老师对于这一问题,强调了“个性”这一词语,坚定“AI是写字的笔,人才能操控这只笔。”这一观念,令实践团成员醍醐灌顶。▲图为凌晓晨老师给予实践团成员的赠书《天堂》、《殿堂》
最后,实践团成员向凌老师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好书、读好书”的问题。凌老师真诚地建议大学生读书应该“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指大学生在看书时要多读新题材的书,了解社会的新发展,要找寻奇异的书,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同时还对实践团成员提出实践团成员要向“真善美”全面发展,让实践团成员受益匪浅。
实践团成员在调研、采访的过程中,进一步知晓了农民文学的现状,敏锐察觉农民文学发展所遇到创作相对局限、大众化市场化程度偏低、传播渠道较为狭窄等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实践团成员逐步意识到:只有解决了这些发展的障碍,农民文学才会一步步走向辉煌。
供稿:王嘉玉
摄影:赖屿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