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咸阳调研农民文学发展,问卷走访结合专家访谈探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2 18: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雨欣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为探究新时代农民文学发展现状与突破路径,西安外国语大学“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陕西省咸阳市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当地村民、专访农民文学研究者凌晓晨老师等方式,多维度收集一手资料,为助力农民文学传承与创新积累实践素材。

问卷发放:倾听田间地头的“文学心声”

上午10时,实践队一行16人抵达咸阳市秦都区马庄街道,向当地市民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围绕“农民文学创作频率”“创作内容偏好”“创作困境”“希望获得的支持”等12个维度设计,旨在全面了解农民群体的文学参与现状。

据统计,当日上午实践队共发放问卷 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86 份。从初步结果看,83%的受访者有过即兴创作经历,内容多围绕农事劳作、家庭生活;但 67% 的人表示“缺乏展示平台”“没人指导修改”是主要困境。期间,队员们还偶遇了当地“拇指作家”张翠莲,她用手机记录生活随笔已有 5 年,“就是瞎写,但有人愿意看,我就高兴”,其质朴的表达让队员们对农民文学的“草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员在马庄街道向发放调查问卷

专家访谈:凌晓晨解析农民文学“破圈”密码

下午15时,实践队前往咸阳市作家协会,专访了从事农民文学研究20余年的凌晓晨老师。凌晓晨现为咸阳市作协理事、《乡土文学》杂志编辑,长期关注基层文学创作群体。

“农民文学不是‘土味文学’,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命表达。” 访谈伊始,凌晓晨便亮明观点。他指出,当前农民文学面临“三重门”:一是创作群体老龄化,40 岁以下创作者不足 15%;二是传播渠道狭窄,多局限于朋友圈、村社群;三是专业指导缺失,作品难登大雅之堂。

谈及破局路径,凌晓晨以当地“苹果诗人”赵卫国为例:“赵卫国种了30年苹果,他写的《苹果花开》系列,把疏花、套袋的过程写成诗,既接地气又有美感。我们帮他联系出版社出版诗集后,不仅在当地火了,还被选入乡土教材。” 他建议,高校可搭建“校地帮扶”平台,通过线上课程培训、作品改稿会等形式,为农民创作者提供专业支持。

当被问及年轻一代如何参与时,凌晓晨认为:“大学生可以做‘翻译者’,把农民的口头创作整理成文字,把地域方言转化为大众语言,但要保留原汁原味。”访谈最后,他向实践队赠送了《天堂》、《殿堂》等书目,希望队员们能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

图为凌晓晨老师解答实践队员问题

调研反思:让乡土文字 “活” 起来

当日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召开总结会。队长杨雨欣、王嘉玉表示:“从问卷数据看,农民有创作热情,但缺方法、缺平台;从凌老师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帮扶的可能性。下一步,我们将整理调研数据,形成《农民文学发展建议报告》。”

此次调研通过“实际调研 + 专家把脉”的方式,为农民文学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正如实践队员在笔记中所写:“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是一个渴望被听见的乡土声音;每一次访谈,都让我们更明白,文学扶贫不是施舍,而是搭建桥梁,让泥土里的文字能向阳生长。”

撰文:罗雨佳

供图:罗雨佳、张棱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欣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