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 李逸菲)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耕地景观的文化功能挖掘与农文旅品牌培育的联动发展,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为探索山东耕地资源在景观营造、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中的创新模式,7月3日下午,曲阜师范大学“耕旅兴农”实践队赴日照市任家台开展实地考察,系统调研当地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开发现状、农文旅品牌培育成效及二者联动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依据,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耕景相融,唤醒土地文化记忆
实践队首先对任家台耕地景观布局进行全域勘察,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走访当地农户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耕地资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考察发现,任家台依托滨海区位优势与传统农耕遗产,已初步形成“山海田”三位一体的耕地景观体系。田间保留的百年石堰梯田不仅承载着抗旱保墒的实用功能,其错落有致的层级结构更成为展现胶东农耕智慧的活态景观。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当地农户。李凌宇 供图
在村东的农耕文化体验区,实践队看到成片的传统作物种植区与现代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区域内通过复原传统农具陈列、保留作物轮作古法、设置农耕时序解说牌等方式,将耕地的生产属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相融合。据片区管理员介绍,当地通过梳理耕地承载的节气习俗、农事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打造出“春播祈愿”“秋收庆典”等季节性文化活动,使耕地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品牌赋能,构建三产融合矩阵
实践队重点考察了任家台农文旅品牌培育的具体路径。在村合作社的带领下,当地以“山海耕读”为核心品牌,推动耕地景观与旅游、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优质耕地资源培育的“任家台小米”“海畔花生”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地理标志认证与包装升级,附加值较传统销售提升显著。
图为实践队成员访谈村合作社负责人。刘贝宁 供图
在品牌带动下,当地创新推出“耕地研学+海鲜美食”“梯田观光+渔家民宿”等复合型旅游线路。实践队在调研中了解到,每逢周末及节假日,特色线路吸引大量周边城市游客,日均接待量可达数百人次。耕地景观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体验得以传递,而旅游消费又反哺耕地保护与文化开发,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品牌效应还带动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村内新建的农产品工坊将小米加工为养生粥品、将花生制成特色酱菜,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协同发展,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开发与农文旅品牌培育的联动,为任家台带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实践队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发现,参与相关产业的农户年均增收幅度明显,较传统种植模式提升近三成。同时,品牌培育带动村内就业岗位增加,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导游、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等工作,乡村人才流失问题得到缓解。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返乡务工人员交流。李凌宇 供图
在生态效益方面,耕地景观的保护性开发促使当地更加注重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石堰梯田的生态调节功能得到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文化层面,耕地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增强了村民的乡土认同感,传统农事技艺的传承后继有人,乡村文化活力持续提升。
此次实地考察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耕地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是承载文化记忆、驱动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任家台通过耕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实现了耕地资源的多维价值转化。下一步,实践队将梳理调研数据,总结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为山东乃至全国类似地区的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让耕地景观在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中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队集体合照。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