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苗铺沃野 大棚产业富农家

发布时间:2025-08-06 13: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夏雨   阅读 98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郭宇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之际,乡村作为重要载体,其农业生产与产业转型情况备受关注。2025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和合共生”实践队走进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郭屯镇郭庄村,实地探访这片土地上的耕耘与收获,记录传统农业升级与多元产业崛起的实践历程。

一田双季轮耕续 科技抗旱显成效

郭庄村长期沿用玉米与小麦轮耕模式,已有数十年历史。盛夏时节,收割小麦后的地块中,玉米苗已生长至半人高。这种“夏种玉米秋收获,冬播小麦春满田”的传统模式,虽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却始终受困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烈日炎炎下,实践队员们走上街头与当地老年农民交流,开启了对农田生产的深度洞察。“俺们祖祖辈辈守着这片地,夏种玉米、冬播小麦,一年两季轮着来,就盼着风调雨顺。”郭大爷指着墙角间倚着的老农具,言语中体现出对土地的深厚依赖。可谈及旱涝,他却面露愁容,“去年伏天旱得厉害,玉米叶都卷成绳,浇了三茬水才保住,电费多花不少;赶上雨水大,排不出去又涝,庄稼烂在地里,心疼哟!”调研发现,当地6 - 8月降水偏少,约四成的耕地因旱涝受灾,水利设施短板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聊起科技种地,村民郭大叔表示,“现在可不一样咯!无人机‘嗡嗡’飞一圈,药就撒匀乎了,以前5个人干一天的活,它2小时就完事,省药又省工!喷灌的管子拉到田里,想啥时候浇就啥时候浇,比漫灌省水三成!”可当实践队员问及技术操作与维护时,村民普遍表示现在仅能使用现成的设备,对深层技术原理掌握不足。这表明,从传统轮耕到科技赋能的转型过程中,技术普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待解决。

图为实践队员上街访谈场景

大棚连片成规模 扶贫车间稳增收

除传统种植业外,郭庄村的产业图景向多元延伸。连片大棚在阳光下闪耀,养鸡、鸭、鹅的大棚整齐排列,通风机转动、喂料带循环。“肉鸡45天就能出栏,一批万把只,统一供苗、防疫,稳稳当当挣钱!”养殖户郭大姐热情地介绍道。此外,特色大棚中养殖的蚂蚱、知了幼虫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城市,成为增收亮点;种蒜大棚实行“春收蒜薹、秋收蒜头”模式,依托郓城沙质土壤种植的大蒜,因瓣大味浓广受认可,亩均收益较单一粮食种植实现翻倍。

村庄东边的扶贫车间,机器轰鸣。“以前出去打工,家里老人孩子顾不上,现在守着家,一个月挣四千多,还能照顾老小!”正在组装橱柜的郭大哥说。这个由旧仓库改造的车间虽然不大,但橱柜定制业务却订单充足,产品供应着郓城县及其周边地市,带动全村30多名村民就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作出积极贡献,成为村民“家门口致富”的重要平台,使产业发展红利切实惠及村民。

郭庄村扶贫车间外貌

街巷肌理藏民生 政策认知有温差

穿行于郭庄村的街巷,能感受到乡村发展的真实肌理。主干道平整宽阔,新装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但深入村内,部分巷道的水泥路面早已变了模样,有的地方水泥块微微翘起,还有的地方坑洼连片。“这条小路走了大半辈子,下雨后有点滑,不过邻里互相帮衬着也习惯了。”坐在门口择菜的大娘笑着说。这些街巷既是村民日常往来的通道,也承载着乡村生活的烟火气,其细节之处的完善,仍是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重要课题。

产业发展的同时,乡村振兴政策的知晓度与落地效果,成为实践队调研的重点。在村民郭大爷家中,实践队员与几位老人围坐炕头,从庄稼收成聊到政策补贴。“小麦补贴每年都能按时到账,喷灌设备也是村里统一装的,这些政策我们都沾了光。”郭大爷指着墙上贴的补贴公示单说,“但像大棚养殖能申请啥补助、想学电商该找哪个部门,我们老两口确实说不清楚。”

图为实践队员在向村民了解当地旱涝情况

此次郭庄村的调研,为我们呈现了黄河流域乡村在振兴进程中的真实样貌,也让我们对黄河流域乡村人地系统韧性有了更鲜活的认知——这片土地上,“人”与“地”的互动既藏着应对风险的潜力,也暴露着系统韧性的短板,更指向提升韧性的清晰路径。如何让政策红利更精准地触达村民,让技术赋能更全面地覆盖田间地头,将是这片土地持续焕发活力的关键所在。

图为“和合共生”实践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夏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