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吴雨玲、马婧雯、张晓玉、李烨钊)
近日,珠海科技学院田埂播播菜突击队深入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开展主题为“寻味非遗·青春赋能”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化身“非遗美食推广大使”,不仅亲历省级非遗“鸡煲蟹”的匠心制作,更创新采用“艇上人家”场景公益直播,让“禾秆盖珍珠”、“黑皮冬瓜盅”、“紫苏蒸蚬”等白坭特色珍馐香飘云端。一场别开生面的抖音直播吸引174名观众深度参与,收获音浪136,点赞量突破3.1万次,为这座西江畔的古镇掀起一股数字化传承的热潮。
舌尖非遗:一锅鸡煲蟹,熬煮三江情
▲图为突击队成员随非遗美食传承人学习制作方法
“白坭鸡煲蟹的精髓在于‘鲜’与‘和’。”在非遗传承人师傅的指导下,突击队员们穿上围裙,从处理食材开始沉浸式体验这道省级非遗美食的魅力。选用走地三黄鸡的嫩滑与西江毛蟹的鲜甜,在瓦煲中经猛火滚煮、文火慢炖,蟹膏融于汤底,赋予汤汁金黄馥郁的色泽与层次丰富的口感。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翻炒姜片激发香气,精准把控火候融合鸡蟹之鲜。“原来‘和味’不仅是味道的调和,更是水陆食材在天时地利中的完美相遇。”队员吴同学在亲手烹制后感叹道。升腾的蒸汽不仅氤氲着扑鼻香气,更升腾起队员们对“靠水吃水”饮食智慧的由衷敬意。
云端盛宴:西江泛舟处,直播传薪火
▲图为突击队成员进行直播
如何让深藏巷陌的非遗美食突破地域限制?突击队给出了创新答案——将直播间搬上“艇上人家”!碧波荡漾的西江水面上,队员们以摇曳的渔舟为背景,以古老的河岸风光为幕布,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美食文化直播。
解密“禾秆盖珍珠”:镜头聚焦于平凡稻草捆扎下的奥秘。队员们现场展示如何用禾秆巧妙包裹住经过秘制酱料腌透的土猪肉,经慢火蒸制,禾秆清香渗入肉中,化平凡为神奇,揭开稻草的瞬间,肉香四溢,“珍珠”光华夺目。
品鉴“黑皮冬瓜”:白坭特产黑皮冬瓜其外皮深沉如墨,质地紧实厚重,内里却洁白胜雪,蕴含着西江水土滋养出的丰沛汁水与独特清甜,与紫苏一同烹饪成就一道集清甜、消暑、养生于一体的盛夏至味。
演绎“紫苏蒸蚬”:新鲜肥美的西江黄沙蚬在蒸汽中次第绽放,紫苏独特的辛香瞬间激活蚬肉的极致鲜甜,这道工序简单却风味绝伦的江鲜,引得弹幕纷纷刷屏“太鲜了!”
直播间的热度印证了创新传播的力量。累计3.1万次点赞和136音浪的即时反馈,不仅是观众对美味的认可,更是对青春力量活化非遗路径的生动嘉奖。
青春答卷:数字赋能,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
▲图为白坭镇“艇上人家”非遗美食餐馆
此次实践远不止于一场直播的热闹。突击队通过深度访谈传承人、走访老字号餐馆、搜集地方史料,系统梳理了白坭非遗美食的历史脉络、工艺特点和当代生存现状。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当下,数字化传播是破解非遗传承困境的关键钥匙之一。
▲图为为突击队成员设计制作的文创周边
“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要成为连接者。”团队负责人吴雨玲表示。直播的成功经验为白坭镇非遗美食的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春方案:以场景化直播打破时空壁垒,用故事化叙事传递文化温度,借互动式体验激发情感共鸣。团队已着手整理本次实践采集的高清影像、制作工艺图解及口述历史资料,计划打造“白坭非遗美食数字档案库”,并制作系列短视频,通过高校社群、文旅平台持续扩散,为后续深度开发美食研学路线、文创产品奠定基础。
从烟熏火燎的灶台到瞬息万变的云端,珠海科技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智慧激活传统。他们以“鸡煲蟹”的浓香为引,以“禾秆盖珍珠”的巧思为媒,在青春与乡愁的碰撞中,书写了一份用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报告。西江潮涌,味道新生,这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青春实践,正飘香远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烨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