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心沐阳光”实践队深耕“推普”一线,以语言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3 07: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满忠言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7月15日至7月25日,兰州理工大学“心沐阳光”实践队队员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在成都及周边村镇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分发宣传材料、调研走访等多种方式,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度结合,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过程中践行青年担当,让“语言通途”成为连接城乡、赋能乡村振兴的坚实纽带。

(实践队员协助填写推普问卷调查 )

多元实践织密推普网络,画笔绘就沟通桥梁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聚焦乡村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具体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推普工作:向村民分发《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宣传册,同时相关视频,用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解“普通话与方言中的易混字词”“讲好普通话”等实用内容;此外,还向村民分发并组织填写调查问卷,重点收集“乡村推普难点”等方面的数据,为后续精准开展推普工作提供依据。

而在“推普主题绘画征集”活动中,征集到温之霈的作品成为一大亮点。温之霈自幼就擅长绘画,此次他以“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为主题,创作了绘画海报。这些作品在展出时,吸引了不少其他孩子前来临摹学习。


实践队员制作的普通话和方言易混词辨析PPT

典型故事照见发展实效,青年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以前年轻的时候住在攀枝花,有件事印象很深刻,邻居种芒果,想联系外地的买家,自己能听懂普通话但不会讲,打电话的时候说方言对方听不懂,最后只得眼睁睁看着好果子烂在地里。”采访中,现居成都的陈女士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受触动。这位见证了攀枝花从“钢城”到“果乡”转型的老人,虽然因为至今没能熟练掌握普通话而留下遗憾,却始终坚信“说好普通话,乡村才能走出去”。

(采访王先生、陈女士 )

作为同样生于攀枝花、长居成都的队员王同学在采访后深有感触:陈婆婆口中提到的“仁和区果农靠普通话直播卖货、米易县村干部用标准音宣讲政策”的新变化,恰好是自己每年返乡时亲眼目睹的实景——盐边县的民宿老板用普通话接待客,村镇小学开设“每日普通话早读”,这些细节都印证着推普对乡村人才引育、产业升级所起到的基础作用。陈婆婆的故事和家乡的变迁,让自己真正理解了“推普不是简单的语言统一,而是给乡村打开一扇对接外界的窗”。

“分发的不仅是传单,更是发展的‘金钥匙’。”这种从“理论认知”到“实践体悟”的转变,正是队员们在思想淬炼中收获的成长。

(实践队员分发推普传单 )

兼容并蓄守好文化根脉,实践成效点亮振兴路径

活动中,队员们始终秉持“推普与方言共生”的理念。在与村民交流时,他们既教给村民实用的普通话,也耐心倾听村民用方言讲述的故事。“普通话是‘走出去’的桥,方言是‘留下来’的根。”队员们在实践中这样说道。这种认知也融入到了后续的工作中:在后续的宣传中强调保护方言、传承方言的重要性,让活动既服务于乡村发展的需求,也守护着地域的文化基因。

此次实践不仅提升了村民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也提升了队员们对于青年所肩负的时代担当的认识。“看到孩子们指着画说‘学好普通话,像画里那样去外面看看’,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队员们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乡村推普的需求,用青年的力量让“语言通途”越走越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动能。

(温之霈、杨荣荣的绘画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满忠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