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通讯员冯梓铭 徐陆娇)2025年7月15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儿童跨越诗歌的认知门槛,走进了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河疃村新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一场古诗词教学实践活动。
图为庄子涵教授《十五夜望月》
识字障碍现课堂
团队成员庄子涵负责孩子们《十五夜望月》的课堂教学。当团队成员开启课堂,满怀期待地展开《十五夜望月》的诗句卡片,准备引导孩子们齐声诵读时,现实挑战却浮现在眼前。前排几位低年级的学生紧锁眉头,目光在“栖鸦”二字上反复流连,后怕几个孩子则是用铅笔尖无意识地在纸上画着小圈。原来,对于这些尚处于基础识字阶段的孩子来说,字词本身已是陌生符号,更不用提成员口中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其释义便更加难以理解。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从一开始,便遇到了未曾预料的阻碍。
以旧引新破隔阂
面对孩子们眼中的茫然,成员庄子涵迅速反应,当即放缓语速,逐字逐句带领孩子读诗。为了拉近孩子们与诗歌的距离,她轻声问道:“大家还记得李白望着月亮想家乡的那首诗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孩子们立即反应,清脆整齐的童音瞬间在教室响起。借着巧妙的联动,让《静夜思》成为一根情感的纽带,联系新知与旧知。借着这份共鸣,庄子涵再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蕴含的月下怀远之情与牵挂,孩子们眼中原本的迷茫渐渐消散,仿佛真的跟着诗人站在月光下的庭院里,沉浸在诗歌的美好意境中。
图为赵安琪开展识字小游戏
字词学习解密码
在字词学习环节,团队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内容。不仅有“斜”“轧”“蟾”“泓”等字词,还有“老兔寒蟾”“九枝灯”“玉轮”等重点字词及意象讲解。成员赵安琪生动地介绍道:“‘老兔寒蟾’是古代神话中月宫的代称,源自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和蟾蜍,在诗中营造出清冷、神秘的氛围;‘玉轮’指代月亮,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圆润与皎洁,增添了高雅与神秘感;‘九枝灯’是一种多枝的灯,象征着辉煌与光明,与月宫的奇幻景象相呼应。”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诗歌神秘世界的大门。
慢教育显真谛
“教学不是一场冲刺,”实践团队的学生负责人在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表示,“而是一段同行的路,有时停下来等一等,弯下腰扶一扶,反而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这场深入乡村的古诗启蒙实践,其意义远超一次暑期活动。它不仅为身处乡村的孩子们推开了亲近诗韵的窗户,在心中悄然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更让年轻的实践团队成员在真实的乡土课堂中触摸到教育,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厚度。他们用行动印证:文化薪火的传递,贵在耐心与匠心的平衡。正是这份向下扎根的真诚,让中华诗韵的清响得以穿越时空,在当代乡村的沃土上绵延不息。
图为团队实践成员与社区孩子们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