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通讯员冯梓铭 徐佳佳)2025年7月15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河疃村新文明实践站,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帮助当地小朋友打破对诗歌的认知隔阂,感受诗歌魅力。
课堂初体验:计划之外的“小插曲”
当团队成员们真正站在课堂里,期待中却悄然夹杂了些许忐忑。成员庄子涵带领孩子们品读《十五夜望月》时,原本计划让大家齐读诗句与释义,可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却对着卡片上的字犯愁,眉头紧锁。团队成员意识到,对尚在识字阶段的孩子而言,“释义”或许比诗句本身更像“天书”。好在庄子涵反应迅速,当即放缓语速,逐字逐句领着孩子们读诗,并通过大家对《静夜思》的熟悉感,再讲解“今夜月明人尽望”里的牵挂。
图为庄子涵带领孩子们品读《十五夜望月》。
字词学习:解锁诗歌里的“密码”
在字词学习环节,团队准备了“斜”“轧”“蟾”“泓”等字词,还有“老兔寒蟾”“九枝灯”“玉轮”等重点字词及意象讲解。成员朱文文在讲解《梦天》时更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她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将这首诗中的难点、重点化抽象为形象,灌输给小朋友们。
图为朱文文为孩子们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趣味互动:游戏里的知识“小收获”
最令团队印象深刻的是识字卡小游戏。原本想通过小游戏帮助孩子们认识更多字、巩固知识,但实践中,小朋友们顺利找到识字卡后,却因不认识一些字而打退堂鼓。于是,志愿者们和小朋友们玩起“你指我读”的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游戏与知识兼得的快乐。当孩子们发现,哪怕只是指着卡片听志愿者读,也能赢得掌声,他们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
除了识字卡小游戏,团队还组织了传声筒游戏,材料为低杠、线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乐趣的同时,也锻炼了沟通能力。这些互动性强的游戏,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
图为赵安琪带领孩子们参与识字卡小游戏的场景。
实践感悟:教学里的“慢慢来”智慧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教学从来不止“把知识讲出去”那么简单。那些藏在挫败背后的耐心引导,那些顺着孩子节奏慢慢走的瞬间,或许比知识点本身更有重量。
知识就像一颗种子,唯有带着耐心松土、浇水,顺着它的生长节奏慢慢来,才能让它真正在心里扎根。这场实践教会团队的,正是这份“慢慢来”的智慧——教学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段同行的路,有时停下来等一等,弯下腰扶一扶,反而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