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开出非遗花儿

发布时间:2025-08-13 11: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巫涛涛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的土地上,风沙轻拂过岁月的痕迹,却拂不去那份根植于血脉的文化记忆。2025年7月,山东大学赴宁夏同心“语润心田,声振乡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支教调研队的青年们,以青春为犁,用“指尖非遗”的星火燎原,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文化自信。书法、剪纸、扎染,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次指尖轻触的传承之旅。

故事为舟,载渡千年智慧

墨香课堂里,氤氲着笔锋的韵味。从甲骨文的刻痕到颜真卿的雄浑,每一笔都承载着礼乐与哲学的厚重。“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成员们将王羲之的《兰亭序》化作生动故事,讲述汉字如何从实用符号升华为艺术灵魂。淡淡的墨香在空气中弥漫,氤氲开的,远不止是汉字结构的奥秘,更让孩子们悄然触摸到了那规矩中的自由,方寸间的天地。

剪纸课堂上,红纸在灵巧的小手中翻转、跳跃,“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却能剪出天地乾坤”,团队成员将剪纸的历史娓娓道来,述说着几何图案如何编织中华文明的智慧。

图为支教队员进行剪纸科普

扎染课程则更像一个色彩实验室,团队成员们展示蓝靛染缸,描述白族、苗族的扎染技艺如何在大西南的山河中孕育。小小的布片之中,悄然藏匿下壮阔的山河图景;深深浅浅的蓝与白,无声地书写着千年的时光春秋。团队成员精心设计课程,将非遗知识化作孩子们可感可知的故事与智慧,在孩子们的心中勾勒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星图。

指尖塑形,唤醒血脉基因

如何让知识不再是遥望的星辰,而是掌心的温度?动手实践成了我们的“法宝”。

书法课上,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掌握毛笔,从“永字八法”起步,指尖轻颤,墨汁在宣纸上晕开,横竖撇捺间,体验着“力透纸背”的笃实。剪纸桌上,红纸翻飞,剪刀轻舞,成员带领孩子们从简单纹样开始,剪出蝴蝶、福字。扎染课上,课堂成了色彩实验室。洁白的棉布被皮筋、木夹紧紧束缚,捆扎成神秘莫测的小小山丘,虔诚地浸入深邃的靛蓝染缸;指尖沾满蓝汁,云纹渐显,如星河倾泻。课堂笑声与惊叹交织——书法墨香弥漫,剪纸红纸如花,扎染蓝靛流淌,三者交融,绘就七彩假期的斑斓图谱。

图为支教队员为孩子介绍书法名家

从指尖到心田的永恒接力

孩子们高高举起自己刚完成的扎染方巾、剪纸花样或写好的毛笔字,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墨汁写成的“礼”字还湿着,红纸剪出的“福”字边角细细的,蓝布扎染出的花纹深深浅浅——这些不只是孩子们亲手做的东西,更是他们第一次触摸到的老手艺。

青年老师们教得实在。写毛笔字时,孩子们得屏住呼吸,一笔一画慢慢来,劲儿使大了墨会洇开,手抖了字就歪。这份安静和专注,是拿笔蘸墨时一点点练出来的。剪纸更费心思,一张红纸折几折,剪刀怎么走线,哪里要连着不能断,都得先想好再下剪子。扎染最让人惊喜,白布捆成什么样,浸到染料里多久,谁也说不好最后打开是啥图案。当孩子们小心翼翼拆开绳子,看到自己染出的独一无二的蓝花花布时,那份“哇!”出来的高兴劲儿,和发现宝贝差不多。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

这些扎染、剪纸、写字的老法子,是队员们从家乡、从书本里学来,又掰开揉碎了教给孩子们的。孩子们的手指头蘸了墨、捏了剪子、捆了布,老手艺的智慧,也就这样一点点印进了他们的小脑袋里。队员巫涛涛想,把这些老辈人的好东西传下去,大概就是这样,从指尖开始。

从书法墨韵到剪纸镂空,山东大学的青年们,以课程为桥、实践为舟,在宁夏同心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场守护与创新的接力。从古老技艺的剪影中走来,向文化自信的深处走去,这份指尖的回响,必将在时光长河中永恒激荡。

撰文 | 巫涛涛

图片 | 李昊轩

审核 | 王欣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昊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