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大学子重走120师抗日征途寻迹工业抗战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3 10: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增林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实践团,踏上了跨越秦晋两省的红色征程。沿着八路军120师从改编、誓师到东渡黄河去山西抗日的英雄轨迹,青年学子在云阳、富平、韩城的烽火起点重温铁血誓言,在山西百团大战遗址、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感悟工业抗战的硬核脊梁。这场跨越800公里的实践,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致敬,更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与红色基因的熔铸之旅。

第一章 陕西之行:从改编誓师到东渡黄河

1.云阳:红军改编开启抗战新篇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在泾阳云阳完成改编,正式肩负起八路军的抗日使命。朱德总指挥在此宣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随后率部东进。实践团队肃立于红军改编纪念碑前,入党誓词与80多年前的出征誓言在广场上交汇激荡。“那一刻,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步枪和手榴弹虽沉默不语,却似有震耳欲聋的力量!”成员王艺岩凝视展品时眼眶湿润,“先辈用简陋武器对抗钢铁洪流,靠的正是血肉之躯铸就的纪律长城。”

图为实践团成员宣讲 

2.富平:激昂誓师奔赴抗日前线

“今天国难当头,为了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意带头穿这身灰衣服,戴这个白帽徽。别看我们外表是白的,可心里是红的,永远是红的!”在120师富平誓师旧址,实践团成员重温贺龙将军的铿锵宣言。斑驳土墙下的方桌旁,学子们翻开泛黄的《论持久战》,讨论声仿佛穿透时空:“先辈在煤油灯下推演抗战方略,我们在实训车间钻研铸造工艺,匠心报国的逻辑从未改变!”签名横幅上,张鑫阳的感言道出共识:“机械的轰鸣声,便是新时代青年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3.韩城:黄河天险东渡抵御敌寇

黄河浊浪翻涌的韩城渡口,曾是1937年120师强渡天险的生死战场。实践团立于东渡纪念碑前垂首默立,仿佛与八十余年前渡河的将士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城南旧址的斑驳砖墙上,成员抚过当年兵工运输的辙痕感慨:“这条路上运送的不只是弹药,更是工业救国的火种。”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碑前宣讲

第二章 山西战场:工业脊梁撑起抗战奇迹

1. 狮脑山:百团烽火铸太行

实践团成员在馆内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党史宣讲。他们以百团大战为核心,讲述了在抗战相持阶段,面对日军“囚笼政策”和国内投降暗流,八路军主动出击,105个团以及阳泉地区20余万群众踊跃支前的感人历史。宣讲深刻阐释了百团大战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彰显,太行精神与抗战精神在此交融升华。成员们交流感悟,更加坚定了铭记历史、勇担使命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碑前宣誓

2. 黄崖洞:黄崖匠心砺锋芒

长治黄崖洞兵工厂遗址让工业抗战变得具象可感。在甄荣典“炮弹大王”展柜前,一台锈迹斑斑的旧车床让材料专业学子屏息凝视——正是当年甄荣典和工友们操作它车削炮弹关键部件、确保每一丝精度的见证。“他曾说过:‘差一丝,前线多流血!’”成员赵怡轩的宣讲回荡在车间遗址。瓮圪廊峭壁上的弹孔旁,实践团齐诵誓词:“以心致初心”。队长王心怡轻触“八一式”马步枪感慨:“80年前他们用钢盔炼铁轨造枪,今天我们以精工技能传承这份极致追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黄崖洞合照

结语:传承红色工匠精神

从云阳改编誓词到黄崖洞兵工厂,实践团用脚步丈量出一条精神淬火之路。富平旧址的煤油灯、黄崖洞的土机床,与陕西工大实训基地的熔炼炉、砂型打印机在时空中叠印——工业报国的基因从未断绝,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毫厘必争”的工匠魂与“心里永远是红的”赤子心!

当实践团成员在韩城黄河畔合唱《保卫黄河》,在黄崖洞纪念碑前献上白菊,历史昭示着永恒真理:抗战的胜利是刺刀与机床共同拼出的胜利,民族的复兴仍需工业脊梁与精神烽火的双重淬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增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