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赴赫章开展健康帮扶 口腔科普点亮乌蒙山区童心

发布时间:2025-08-13 09: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侯钧睿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侯钧睿)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赴赫章开展健康帮扶口腔科普点亮乌蒙山区童心十四天行程,一千三百公里,二十八颗青年初心照亮乌蒙深山。2025年7月6日至7月20日,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深入贵州省赫章县六个偏远社区,开展“阡陌连心处,齿守乌蒙情”暑期社会实践。这支队伍将口腔健康科普融入乡村振兴征程,以专业实践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健康服务的战略部署,在黔西北大地书写新时代医学生的青春答卷。志愿者在赫章县野马川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前合影 陈炫恺摄

科普创新:让护牙知识“活”起来

在赫章县第四幼儿园,身着黄马甲的志愿者站在讲台上,手持自编绘本讲解龋齿防治。当动画片里的“蛀牙怪”出现在野马川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牙牙剧场”,孩子们举着玩具牙刷齐声呐喊助威。欢笑声中,护牙知识悄然扎根童心。志愿者为学生讲授制作黏土的技巧 杨文淇摄

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认知特点,阡陌志愿服务队创新开发分级课程体系:小学生通过黏土捏制乳牙模型理解牙齿结构,学龄前儿童则在“口腔知识橙光游戏”中闯关学习巴氏刷牙法。十四天里,主题游园会覆盖576人次,300本自制绘本、1000套定制牙具带着南海之滨的温度,植入乌蒙山童心的土壤。志愿者与小朋友们互动 刘子淇摄

田野科研:实验室扎根乡土中国

在乌木社区飘着腊肉香气的院坝里,队员与村民的谈笑声交织。队员们走访六个社区,记录下“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饮食传统,在整理收集了371份问卷后,志愿者们迅速锁定酸汤、折耳根、腊肉、辣椒蘸水、洋芋粑粑五种高酸性食品。“临时实验室”随即灯火通明——28名志愿者以自身为样本,连续检测牙菌斑变化。志愿者深入社区调研 谢雨欣摄

长效赋能:井绘架起健康桥梁

野马川镇中心小学有了新变化:四个原本灰暗的水泥井盖绽放出灿烂色彩。志愿者们在将护牙小知识分解为童趣盎然的四幕画卷。五年级的苗族学生杨伊朵每天踩着牙齿图案参加护牙课堂:“现在刷牙都会想起巴氏刷牙法和圆弧刷牙法!”志愿者绘制井盖 邹丽婷摄

志愿者代表杨金鑫抚过彩绘上光亮的色彩感慨:“这些井盖将成为永不离开的健康教师,为破解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创新样本。”井盖彩绘不仅美化了校园,更将健康理念深植孩子们心中。每当课间,学生们围在井盖旁,互相讨论刷牙技巧,笑声中传递着对口腔健康的重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让健康知识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生根发芽。志愿者为绘制后的井盖作防水措施 李琪琪摄

仁心传承:山乡播撒医学火种

物资发放现场,满载牙刷与绘本的纸箱渐次空置。老人们布满皱纹的手反复摩挲着牙刷防滑纹路,儿童将印有卡通牙齿的绘本紧搂胸前。300份护齿套装穿越山峦阻隔,最终停驻在竹篓背篓、粗布衣兜与稚嫩掌心里。志愿者将物资分发给当地群众 陈炫恺摄

那些留在井盖上的刷牙知识,实验本里的牙菌斑数据,以及孩童心中萌发的医学梦想,正汇聚成践行国家战略的青春力量。这支年轻的队伍以行动证明:健康中国的宏图,既需要显微镜下的严谨求索,更离不开俯身大地的赤子情怀——当医学生把听诊器贴在乡土中国的胸膛,听见的不仅是心脏搏动,更是时代召唤的回响。志愿者与儿童前行 侯钧睿摄志愿者与金银山社区的孩子们合照 侯钧睿摄

(通讯员 侯钧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侯钧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