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肖静 报道)2025年7月,武昌理工学院“医”路向阳志愿服务队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南坞镇第三中心小学,开展“自然科学 生态探索”主题课程。团队以“生态观察、原理拆解、行动落地”为主线,开展了气象科普、可持续理念课、水下生物探秘、自然多样性、三伏夏养小课堂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带学生解码自然循环,感受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规律的共生关系。
▲图为肖静
生态观察课上,团队成员唐雅茜以“落叶为何消失”“小鱼如何‘喝水’”等问题切入,让学生化身“自然观察员”。在绿化带中,孩子们见证“落叶—蚯蚓—沃土”的分解循环,明白“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蓄水池边,追踪“雨水—植物吸收—蒸腾降雨”的水文循环,理解水资源再生原理;对比绿植与杂草生长差异,懂得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意义。六年级学生张梓欣分享:“原来蚯蚓是‘大地清洁工’,能把落叶变成养花的肥料!”一周调研中,孩子们用手绘流程图记录自然规律,让“可持续发展”从课本概念变为可触摸的校园现象。
▲图为肖静
原理拆解课通过实验具象化抽象理念。“自制雨水收集器”课程中,学生用塑料桶、导流管搭建装置,对比雨水收集量与自来水消耗,体会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模拟生态瓶”实验里,用小鱼、水草、泥沙构建微型生态系统,见证生物依存的平衡法则。这些实验让“循环经济、生态平衡”等理念成为可操作的科学体验,让孩子们明白可持续发展是自然智慧,更是可实践的生活方式。
▲图为肖静
这段行动实践课的动人之处,在于扎根乡村土壤,让“可持续”从概念变成带泥土气的生活智慧。它不空谈道理,顺着鄢陵农业底色,将剩饭变肥料、废瓶罐种出花——这些有烟火气的实践,贴合孩子生活,让他们明白守护家园不用等长大,手边之物藏着日子长久的密码。更妙的是学生化身宣传员,把课堂发现变成家常话,让绿色理念顺着人情脉络发芽。这哪里是上课,分明是把可持续发展的根,扎进了乡村生活的肌理。
这种“观察—破译—实践”的闭环,让孩子们懂得:守护家乡草木、践行绿色行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动体现。正如六年级学生郑一灿所说:“课程让我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践行方法。”最后,记者采访到“医”路向阳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杨宁,她表示:“此次实践是我们团队深耕乡村科普的探索,将可持续理念与科学启蒙融合,让乡村孩子发现自然中藏着的‘可持续密码’。”(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怡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