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赴无为日新支教二队走进无为邢朝红色收藏馆,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活动。
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支教队选择在服务地探寻地方红色资源,意义不凡。无为曾见证无数革命力量的英勇抗争,邢朝红色收藏馆正是这些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支教团队在投身乡村教育的同时,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锤炼放在重要位置。
走进“光辉历程”与“伟人风采”展区,队员们瞬间被一股强大的历史力量包围。泛黄的史料、珍贵的照片、陈旧的文件…… 在光影交织下化作奔腾不息的时光长河,缓缓铺展在眼前。大家不由自主放慢脚步,久久驻足,指尖轻触玻璃展柜,似想透过冰冷的屏障,触摸那段波澜壮阔历史中先辈们坚定的步伐。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引领民族复兴的巨轮,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初创到红旗漫卷的胜利时刻,历史的刻度在沉默展品中清晰流转,诉说着信仰如何穿越时空,成为黑暗中永不黯淡的航标,指引中华儿女为家国解放不懈奋斗。这与馆内系统铺展的当地革命历程相互呼应,让队员们在宏观与微观的交织中,初触革命先辈“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
部分馆内展示的思想书籍
移步至“渡江支前”“抗日胜利”“英雄楷模”展区,时光仿佛被折叠,队员们宛如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物件的每道纹理、每处磨损,都藏着炮火余音与冲锋呐喊。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陈列,队员林志权凝视着它感慨:“这些武器曾守护这片土地,如今我们握着粉笔在课堂上耕耘,都是在以不同方式守护家园。未来我要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知道安宁生活的来路。”在一组群众支援前线的老照片前,队长凤凯丽驻足良久:“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支教工作同样需要扎根群众。我们要像先辈们那样,把初心落在实处,用知识浇灌乡村孩子的梦想。”
抗日时期先辈们所使用的物品
寂静展馆里,队员们仿佛听见渡江战役中船桨划破江水的哗哗声,那是解放军勇往直前的决心;听见抗日战场上激昂的号角,那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誓言。他们仿佛看见无名英雄身着旧军装、手持简陋武器,以血肉之躯在历史褶皱里刻下“家国”二字。这份感动在眼神交汇中传递,让大家深切体悟“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无畏担当,对先辈浴血奋战、民众支援革命的故事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当转身步入“民俗农耕”“中国票证”与“无为记忆”空间,浓郁的生活烟火气将队员们拉回平凡真实的生活。老犁耙的粗糙木纹里,藏着农民耕耘的智慧与四季轮回的印记;泛黄的粮票、布票承载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温度;本土街巷旧影里盛着代代乡音乡情。队员们在这些带生活体温的物件前驻足,忽然明白:历史从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融入衣食住行的根脉,见证过去、塑造现在、指引未来。这让大家对脚下土地的荣光与牺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 红色记忆不仅在烽火岁月里,更在世代相传的生活里。
旧时当地人民使用的自行车
驻足凝视间,认真聆听中。革命先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深深触动着每一个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唯有了解土地的苦难与辉煌,懂得红色政权与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才能更珍惜当下、明确责任,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此次活动是支教队将社会实践与地方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不仅是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更强化了队员们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带着从革命历史与生活记忆中汲取的力量,支教二队将继续扎根服务地,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支教事业,让青春在服务基层、传承红色文化中绽放光彩,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岱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