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绒花的红艳在银龄指尖绽放,当漆扇的纹路于清水点染间流淌,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向阳逐光实践队以青春之名,深入广州市海珠区昌岗街道社区、社工站及广州江南颐养院。她们以非遗课堂为纽带,将剪纸、竹编、漆扇等传统技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活态”体验,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作为“文化传承者”的使命与担当。
指尖非遗: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在广州江南颐养苑内,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让长者们乐在其中。红纸翻动间剪刀游走,对称的窗花图案在老人手中逐渐成形;青绿竹篾经纬交织,编织出夏日的清凉与匠心;颜料滴落时扇面轻转,水墨般的纹路随拓印在扇面渐次铺展。实践队员们以“一对一”陪伴教学,将复杂技艺拆解为简单步骤,让长者们轻松体验创作的乐趣。当一幅幅凝聚着心意的作品初步成型,爷爷奶奶们难掩欣喜,纷纷高举展示,眼角眉梢绽放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图:队员们认真教长者们竹扇技艺
图:广州江南颐养苑活动合影
青春语态:创新表达让文化“破圈”传播
为打破非遗传承的“单向灌输”,实践队创新形式,让非遗文化 “破圈” 传播。云端直播中,队员们化身“非遗星推官”,通过“非遗版逛三园”趣味接龙游戏,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记住剪纸、漆扇的文化内涵;“谁是卧底”环节则用“永不凋谢的花”“越老越亮的光泽”等关键词,引发观众对非遗技艺的深度思考。线下活动中,非遗文化与代际交流紧密结合。探访社区老人梅姨时,年过七旬的梅姨主动传授缝纫技艺,为实践队的竹扇精心包边,让非遗文化在互助中传承。
图:队员们云端直播非遗文化
图:梅姨主动传授队员们竹扇包边技艺
薪火相传:从“银龄”到“朝阳”的文化接力
传承的种子不仅播撒在长者心田,更在孩童手中发芽。昌岗街社工服务站的活动里,孩子们化身“非遗小匠人”体验漆扇制作:颜料在水面晕染,用小手轻拨,五彩纹路便跃然扇上,专注的眼神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实践队精心设计不同年龄层的体验内容,让长者重拾技艺记忆,让儿童激发文化兴趣,构建起 “银龄” 到 “朝阳” 的文化接力链条,让非遗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延续。
图:与孩子们的合影
十五篇实践日志、四项非遗技艺深度体验……向阳逐光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社区,以创新激活传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青春答卷。她们用行动证明:非遗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青年学子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更是其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力量。未来,她们将继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佳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