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蔡敏夫、赵伟含、阎靖晗)传承小队成员们积极浏览非遗相关文献,亲身到辽宁省锦州市、河南新乡辉县、周口鹿邑等地参观非遗文化场馆,亲眼目睹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深入暑期托管班,手把手教孩子们折纸、运剪,让彩纸在稚嫩指尖绽放成花鸟鱼虫,在 "剪剪画画" 中播撒非遗种子,生动诠释着传承小队成员们响应时代号召、传承非遗的责任担当,让青春在守护文化根脉中焕发光彩。
实地参观非遗文化展馆 感悟非遗传承的时代紧迫性
传承小队成员们第一站来到辉县市文化馆非遗展馆。辉县剪纸源于明末清初,据传其源头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银箔镂空刻花”技艺。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刀功精细,追求“圆如秋月、尖如麦芒”等境界,构图饱满、造型生动。题材广泛,涵盖人物、鸟兽、劳作场景等,多含吉祥寓意。制作需经画轮廓、多层剪纸、揭样稿等步骤,工具以剪刀为主,辅以刻刀等。作为农耕社会缩影,它兼具艺术与文化价值,但如今老艺人减少,后继乏人,亟待传承。传承小队成员关注到这一现状,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将辉县剪纸带入更多人的视线里,让大众了解到辉县剪纸的独特魅力,以双手传递技艺之火,以真心守护文明之根。
图为传承小队队员参观辉县剪纸作品(组图)
传承小队成员们第二站来到周口鹿邑老子历史博物馆。这座矗立在涡河之畔的建筑,如同一位智者,将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光芒与当代人的精神追寻紧紧相连。鹿邑作为老子的诞生地,不仅留存着太清宫的晨钟暮鼓、明道宫的青砖黛瓦,更以“文化为根、创新为翼”的发展理念,让《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智慧,穿越时空成为滋养现代人的精神养分,正如“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民族的‘所’,就是它的文化根脉。青年的使命,就是让这根脉在创新中延续,在传播中壮大,照亮更多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
图为传承小队成员研学周口鹿邑老子历史博物馆(组图)
传承小队成员们的最后一站,来到辽西走廊上的锦州市博物馆。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建筑,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将青铜器上的斑驳纹饰与剪纸中的灵动线条、古陶里的岁月沉淀与皮影戏的光影流转,编织成一幅立体的文化长卷。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孤立的“过去时”,非遗也不是静止的“老手艺”,二者在博物馆的展陈与活化中血脉相融,共同诉说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密码 —— 文物是非遗的历史根系,非遗是文物的当代延续,当二者相遇,便碰撞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图为传承小队成员在锦州市博物馆内参观并在馆前合照(组图)
深入暑期托管课堂 将非遗传承的种子植入孩童心中
传承小队成员们带着三站非遗展馆的实践感悟,走进了暑期托管课堂。当五颜六色的彩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当剪刀剪出的细碎纸屑像雪花般飘落,这场以剪纸为媒的文化传递,成了连接博物馆里的文物记忆、非遗展厅的手艺温度与童心世界的温暖纽带。在这里,剪纸不再是博物馆展柜里的“艺术品”,而是孩子们可以触摸、创造的“玩伴”;传承也不再是遥远的“使命”,而是指尖流转间自然生长的文化认同——就像在稚嫩的心田播下一颗种子,用动手的快乐浇灌,用传统的养分滋养,终会开出热爱与敬意的鲜花。
图为传承小队成员与小朋友们互动交流剪纸技法(组图)
开展线上团会 碰撞传承思路
当屏幕显示传承小队成员们全体在线,这场以“访民间非遗珍宝 育青年传承薪火”为主题的线上团会,成为了一次特殊的“精神复盘”。从辉县剪纸的悠久历史到鹿邑的老子智慧,从锦州博物馆的文物非遗对话到暑期托管课堂的剪纸传习,成员们带着三站研学的感悟与托管课堂的温度,在云端分享心路历程、分析调研数据、碰撞传承思路。大家纷纷表示传承可以很具体:是一次剪纸课,是一份研学笔记,是一个创意点子,把‘敬畏心’和‘创造力’结合起来,让古老的智慧焕发生机。
图为线上主题团会与调研部分数据分析(组图)
传承小队成员们深刻感悟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过往实践的总结,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使命接力 —— 让每个成员清晰地认识到:非遗传承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每个青年都能参与的“大合唱”,既要以敬畏心守护文化根脉,更要以创造力激活非遗生命力,在非遗传承的时代答卷上,写下属于青年一代的生动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阎靖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