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人文学院“兰桂枝”智慧语言服务先遣队在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开展语言障碍专项服务实践。团队围绕“言暖万家”关爱包发放与“测听音,辨语障”基线建档两项重点任务,面向语言障碍高风险儿童,开展专业支持与深度关怀,切实推动语言健康理念融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
在志愿者和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实践团队于上午开展了“言暖万家——语言健康关爱包”发放与指导使用活动。为便于基层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进行语言支持,团队提前设计制作了“语言健康关爱包”,包含简易图卡和词卡、发音训练提示书签、倡导沟通友好的手绘贴纸、以及内置录音祝福的暖心问候卡,工具内容兼顾实用性、趣味性与情感关怀。
活动现场,队员将关爱包逐一送至前期筛查中识别出的语言障碍高风险儿童与家属,结合语障儿童语言水平,进行图卡教学、发音提示演示,并向照护者说明家庭康复的基本方法。部分家庭还主动表达了对语言训练内容的兴趣与支持。通过将专业康复建议转化为简易、亲切的沟通材料,本次“语言健康包”发放有效突破了传统康复资源向下传递的壁垒,使语言干预手段以轻便、贴心的方式直达基层社区,推动家庭在儿童语言康复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图为实践队员发放语言健康关爱包
当日下午,实践队转至烟台当地语言康复机构,联合一线语言治疗师,对典型构音障碍个案开展深入观察与系统记录,推进“测听音,辨语障”专项建档任务,旨在通过结构化评估掌握儿童语言问题的关键表现特征,夯实个性化干预的基础数据。
观察任务以“舌尖音构音能力”为核心,围绕[z]、[c]、[s]及[zh]、[ch]、[sh]等典型发音部位相近但音质差异显著的声母组,开展发音模仿、词语重复、语音辨别等任务,通过视频拍摄、口腔动作记录与音频分析等多维手段,全面呈现发音过程中的误音类型与发生机制。实践队员在专业指导下,重点关注发音过程中的口腔构形、舌位运动、气流控制与面部肌肉协调等细节,并配合治疗师进行现场追问与语言引导。个案数据同步完成录音、录像与文字记录,初步标注误音特征与构音模式偏差,为后续康复路径设计提供支撑。
图为实践队员为语障儿童建立档案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记录的多个个案均表现出特定类型的构音障碍特征,如将[z]音发为[d]、[sh]音混淆为[s]等,这些现象在后续分析中将被进一步分类整理,用于构建乡村儿童语言障碍特征数据库。同时,部分儿童已被纳入远程跟踪建档计划,未来数月内,实践队将通过线上随访继续观察其语言发展变化,评估康复成效。
“兰桂枝”智慧语言服务实践项目以“科研-服务-反馈”闭环为导向,旨在打通高校专业资源与基层语言康复需求之间的连接路径。此次专项实践,不仅拓展了团队对儿童语言障碍的现场理解,也积累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数据资源,为科学研究、地方政策建议与社会宣传教育提供了可靠基础。
(通讯员:王蕾 黄甜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