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挺膺 |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赴陕西安康 “科技惠民·防灾减灾”暑假社会实践纪实(三)

发布时间:2025-08-11 21: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凯洋   阅读 9.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张静雅,梁怡晨,周琰雯)盛夏时节,秦巴腹地绿意葱茏,汉江之畔文脉绵延。7月24日,长安大学“科技惠民·防灾减灾”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安康博物馆,在文物与光影交织的时空里,解码这座城市的历史基因与发展密码,感悟秦巴儿女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精神。

实践队的参观始于“安康古代历史”展区。推开厚重的展厅大门,西周青铜鼎的斑驳绿锈、汉代陶仓俑的生动造型、唐代青瓷执壶的温润釉色,瞬间将队员们拉回千年前的时光。小机器人讲解员细数安康作为“秦头楚尾”交通要冲的历史坐标,从商周时期的方国文明,到秦汉时期纳入郡县建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以来的商贸繁荣,一件件文物如同一枚枚历史密码,拼凑出安康“上接秦陇、下通荆楚”的独特区位记忆。

博物馆内部分展品图片

随后,实践队移步“汉水文化”展区,一幅动态“千里汉江图”在眼前铺展。展区以复原场景、航运模型、老照片等形式,立体呈现了汉水作为“安康母亲河”的文明叙事。展区里磨损的纤绳、老船票,仿佛能看见昔日纤夫们赤脚踏过礁石、弯腰拉动商船的身影。“汉水是流动的文明,它不仅运输货物,更传递着文化。”

实践队队员参观博物馆

而后,队员们来到“民俗风情”展区。汉阴皮影戏的影人在灯光下栩栩如生,紫阳民歌的乐谱手稿上还留着艺人的批注,岚皋巴人舞蹈的银饰在展柜里闪着微光。现场视频播放了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婉转悠扬的曲调里,藏着安康人对生活的热爱。

走出博物馆,汉江波光映照着队员们年轻的脸庞。从商周青铜里的文明密码,到汉江号子里的坚韧,再到皮影戏里的生活热乎气,安康的故事里,既有老祖宗传下来的根,也有一代代人拼出来的劲。未来,实践队队员们会把此次参观所获感悟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在未来的学习中紧密围绕地方发展需求,运用专业知识助力地方建设,让青春在实践中焕发光彩。

实践队大合影

供稿审核:刘永旭,张凯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凯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