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儒家智慧,赋能教育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11 20: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雨晨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8日,曲阜师范大学“青犁启新·鲁韵铸魂思政领航先锋队”走进曲阜“三孔”景区(孔府、孔庙、孔林),开展了一场以“探寻儒家根脉,铸魂时代新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深度参观、细致调研与多方访谈,沉浸式体悟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探索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入全民教育、推动“鲁韵”文化融合创新的有效路径,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在万仞宫墙前合影。

步入庄严肃穆的孔庙,实践队员穿行于九进院落,在讲解员生动的解说中,从金声玉振坊到万仞宫墙,从太和元气坊到巍峨的大成殿,每一处古迹、每一块碑刻、每一棵参天古木都诉说着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大成殿‘生民未有’匾额彰显着至圣先师的崇高地位,孔庙作为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孔林作为延续最久的氏族墓地,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活态见证。”队员们一边聆听,一边在调研笔记上认真记录,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用心感受儒家精神的温度。

图为实践队员随机采访游客。

实践队员们并非止步于怀古,更着眼于思今。在戒贪图前,他们热烈讨论“君子喻于义”如何为当代廉洁教育提供镜鉴;驻足忠恕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箴言引发了关于人际和谐与换位思考的深度解析;衍圣公府内“孝亲则敬,待邻则仁”的祖训,则成为探讨“仁爱”精神融入现代社区治理和家风建设的生动案例。实践队员在笔记中感悟道:“儒家之‘礼’绝非繁文缛节,它体现在公共场合的轻声细语、地铁上的主动让座,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不仅是典籍里的概念,更是校园诚信考试、社会契约精神的基石。”

如何让沉睡千年的典籍“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实践队在孔庙数字化展厅找到了创新答案。戴上AR眼镜,队员们瞬间“穿越”至杏坛讲学现场,虚拟孔子与弟子论道“仁礼”的场景栩栩如生,让深奥的“克己复礼”变得直观可感。在景区文创工坊,他们看到年轻人正用3D打印技术复刻迷你编钟,扫码即可聆听《论语》名句的现代解读。更令队员们振奋的是,访谈中了解到当地中小学已将“孝悌”思想改编成校园情景剧,将“信”的理念融入无人监考考场设计。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如“仁、义、礼、智、信”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可参与的体验、可践行的生活准则,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研学学生,了解年轻一代对儒家思想融入现代思政的理解与期待。

此次“三孔”之行,对实践队而言,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赋能现代教育的实践探索。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为“鲁韵”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融合创新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理论基础,更清晰地认识到曲阜“三孔”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当代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富矿。

实践队员们坚信,千年儒家智慧正通过一代代人的创新解读与生动实践,持续焕发时代生机。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将积极担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努力推动儒家优秀思想以更加青春化、生活化、信息化的方式融入全民思政教育体系,为涵养时代新人品格、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坚实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雨晨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