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寻根之旅。队员们深入山东淄博,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在一炉烈火的淬炼中,触摸千年工艺的温度,感受齐鲁大地上绵延不绝的文化风华。
烈火淬炼: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博山城西胡同尽头,一座青砖围合的老作坊里,炉温表指向1200摄氏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把一根1.5米长的铁管递到队员小刘面前:“吹口气试试。”铁管另一端,橘红色玻璃料在火口滚动。小刘屏住呼吸,轻轻一吹,料团瞬间鼓起,却在离心力作用下歪向一侧。传承人抬手一托,火苗顺着指尖舔过,歪斜的泡体立刻回正。“料听不听话,全在手上0.1秒的温差。”他说。
两个小时里,队员们轮番上场,记录温度、手势、转速。队员用秒表测得:一支普通茶杯需吹制23次、回火4次、塑形7次,全程7分40秒。队员小张用红外测温枪测出,吹制口与工作台温差达260摄氏度,而传承人的左手仅戴一只帆布手套。“烫得麻木就不觉得烫了。”他笑道。休息间隙,他摊开手掌,掌心布满细密的玻璃划痕,“这是和琉璃聊天的记录。”
▲图为实践队员亲手体验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琉光溢彩:传统工艺的现代蜕变
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实践队见证了琉璃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华丽转身。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琉璃珠、汉代琉璃壁、唐代琉璃器……一件件文物诉说着这门技艺的悠久历史。而当代展区则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创新:琉璃与LED技术结合的灯具、融入水墨画意境的摆件、仿若流霞的抽象雕塑。
“非遗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标本。”当地年轻设计师向实践队介绍,他们正在尝试用3D建模辅助设计、用新型环保材料替代传统原料。一位“90后”匠人展示了他的作品——将琉璃与鲁绣结合的时尚首饰:“我们要让老手艺穿上新衣裳。”
队员们注意到,许多工作室开设了抖音直播,用“琉璃灯工”等话题吸引年轻观众。实践队协助拍摄的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50万,网友留言:“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潮!”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琉璃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薪火相传:青春力量的文化担当
在博山琉璃艺术小学,实践队组织了“非遗进课堂”活动。队员们用彩泥模拟琉璃制作,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吹制”“热塑”等工艺。五年级学生小王在日记中写道:“我想当琉璃设计师,把孙悟空的故事做成琉璃灯。”
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地政企校合作建立的“琉璃青年创客空间”。这里聚集了20多位大学生创客,他们开发的“迷你琉璃DIY套装”已经在试运营阶段。实践队成员参与设计了“齐鲁十二景”琉璃书签系列,将泰山日出、趵突泉涌等景观微缩于方寸之间,希望能获得大众的青睐。
▲图为实践队员向孩子们介绍淄博琉璃。刘若涵 供图
离开博山前,传承人把一粒拇指大的透明琉璃种子放进队员手心:“它要在1200摄氏度里烧足三小时,才能透亮。”返程高铁上,队员小王在日志里写道:“我们记录的不是技艺,而是技艺与人的对话。当青年把0.1秒的温差写进程序,把两千年的历史压进6厘米,琉璃就不再是展品,而成了接力棒。”(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