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师大青年学子探访潮州手拉壶工作室,探寻非遗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1 17: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佘卓芙 翁铅沿 吴菲倪 王涵菁 洪天慧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潮音古韵承千载,非遗风华耀古今。2025年7月10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潮英绵延”突击队首站探访潮州佘立波手拉壶工作室,解码国家级非遗——潮州手拉壶的千年传承密码,见证传统技艺在匠心坚守中的新生力量。

潮州手拉壶始于明清,以纯手工拉坯成型、十余道精细工序闻名。但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因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昂、技艺传承难度大,这门古老技艺一度陷入发展困境。近年来,依托非遗保护政策支持与匠人坚守,手拉壶重焕生机,成为潮州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当天早上,“潮英绵延”突击队来到佘立波手拉壶工坊。在工作室访谈中,佘立波老师深入分享了学艺历程与传承困境。“最初接触,纯粹源于热爱,真正入门才发现,其中艰辛远超想象。拉坯时,泥料干湿、手部力道、旋转速度,稍有偏差,壶型便会走样。” 为练出手感,他曾无数次重复基础动作,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手上磨出泡、结了茧,却从未动摇。“手拉壶制作讲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手稳和心沉缺一不可。”他坦言,克服技艺难点唯有反复练习,从揉泥到拉坯,每个动作都需千锤百炼,才能做出一把好壶。

图为佘立波接受采访。 吴菲倪 供图

谈及传承难题,佘立波指出,“精品手拉壶制作太耗时,一把好壶,从拉坯到烧制成功,少则几天,多则数月。且全靠口传心授,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愿意沉下心学的太少。”他特别强调,初学者需经历3个月枯燥练习才能拉出完整壶型,这对耐心与毅力是极大考验。

访谈结束后,佘立波老师现场展示手拉壶制作。随着拉坯机转动,陶泥在他手中迅速塑形。“每个细节都关乎成败,传统工艺容不得半点妥协。”佘立波边说边用修坯刀修整壶口细微凸起。

图为佘立波为突击队员演示手拉壶拉坯过程。 唐美诗 供图

演示间,队员们的目光被一旁木架上陈列的各式壶坯吸引。佘立波老师介绍道:“这些都是‘废品’,哪怕只是细微的划痕和零星的杂质,在传统工艺里都过不了关。手拉壶讲究的是极致,差一丁点都只能报废。”

一把壶的诞生,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错与淘汰。这些“瑕疵品”堆叠的不仅是陶泥,更是匠人们对完美的坚守。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正是在这般严苛的自我要求中,用岁月与汗水,浇灌出历久弥新的文化之花。

观摩后,突击队成员亲手体验拉坯环节,在佘立波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揉泥、塑形。尽管动作生涩,但在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技艺的精细与不易。“看似简单的提拉动作,实则需要同时控制力度、角度与速度。”队员小李感慨道。此次实践不仅加深了突击队队员们对非遗工艺的理解,更让队员们感受到传统技艺背后的匠心温度。

图为突击队员们在佘立波的指导下体验手拉壶制作。 肖琳 供图

离开工作室时,拉坯机的嗡鸣声仍萦绕耳畔。此次探访不仅展现了潮州手拉壶的精湛工艺,更让突击队员们看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希望。

图为“潮英绵延”突击队与佘立波合影留念。 吴菲倪 供图

非遗传承,潮英一直在路上。未来,“潮英绵延”将持续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以青年力量助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天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