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扎根东安乡野:湖南信息学院“湘韵拾光”团队探寻非遗茶香里的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8-11 16: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锦花 蒋莹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 (通讯员 吴锦花 蒋莹)近日,“湘韵拾光”暑期三下乡团队的大学生们走进永州东安县舜德山脉,化身非遗推荐官,在竹林茶海间探寻“舜德红”竹间茶的文化密码,以青春视角记录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的交融故事,用实际行动为山区非遗传承注入年轻活力。

团队成员们在竹间茶的生产地和非遗传承人合照

踏访千年茶林,触摸文化根脉

在舜德红非遗传承基地,大学生们沿着柳宗元笔下“灵芽”生长的轨迹,走进四千余年历史的竹间茶林。传承人指尖捻起一芽一叶,讲述着舜帝植茶的传说、红军长征时“神叶”御寒的故事,以及六七十年代茶送中南海的荣光。当看到湖南省博物馆记载的唐代名茶史料,读到“饮之如甘露”的诗句,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这片野生茶林不仅长在山间,更扎根在永州的文化基因里。

体验竹间劳作,感悟生态智慧

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光影。大学生们跟着传承人学习春茶采摘的讲究——“只能采当年新枝,不能伤了老根”。队员黄浩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每片茶叶都藏着规矩,顺应自然才是最好的种植法则,我们既要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生态。”

在围炉煮茶点,同学们听着风穿竹林的声响,看着茶汤泛起金黄,队员杨琪感慨:“这里的旅游不搞大开发,就用竹林、茶香做文章,既保护了生态,又让游客能静下心来感受美。”这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天然生长模式,让大家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

团队成员们参观体验围炉煮茶

对话年轻传承人,共话传承新篇

“刚开始学炒茶,手被烫得起泡是常事。”90后传承人笑着展示手上的老茧。他告诉同学们,非遗传承曾面临断层,是年轻人的加入让古老技艺有了新表达——设计精品包装、开直播讲茶故事、推出体验项目。如今,茶区不仅吸引游客,更成了村里的“致富园”:采茶季村民日均收入300多元,标准化收购让零散劳作变成稳定产业。

“希望你们多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队员们表示,要把这里的故事带回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团队成员们在传承人家里拍摄的竹间茶精美礼盒

“一杯茶里,有文化传承,有生态智慧,更有乡村振兴的答案。”团队指导老师说。在东安的山水间,“湘韵拾光”的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变迁,让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