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张仕钧、何江涛、卢正琪、葛基珍) 为响应并深入贯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7月14日至19日,广东医科大学智影志愿服务队奔赴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海头街道岑擎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科技下乡、健康惠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将前沿的3D打印、无人机技术与专业的健康急救知识带进乡村课堂,旨在为当地儿童点亮科技梦想,筑牢健康成长的基石。
寓教于乐的健康课堂
在岑擎村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期安全教育课正在热烈进行。“我们的身体是什么呀?”“是小房子!”稚嫩的童声雀跃地回答。“那哪些房间要上锁呢?”“穿背心小裤的地方!”一个孩子抢答道,“是红灯区!”“坏人闯红灯怎么办呀?”“立刻拉响警报-‘不许碰我!’然后找警察叔叔抓他!”课堂上笑声不断,孩子们在趣味问答中将自我保护的边界密码牢牢刻在心里。志愿者们还以《假如我是一个癌细胞》为题,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微观世界的冒险。当听到”原来,癌细胞不是’天生坏蛋’,而是正常细胞’迷路’了呀!”时,孩子们恍然大悟。随后,志愿者介绍了肺癌的”烟雾陷阱”、肝癌的”酒精危机”,并亮出”预防秘籍”:均衡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酒。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的”守护骑士”。
图为郝彪医生为孩子们演示心肺复苏并进行讲解。
除了生动的健康科普,急救技能的实操教学同样抓人眼球。来自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郝彪医生亲自上阵,为孩子们演示心肺复苏的标准流程。理论讲解刚结束,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围住急救模型,跃跃欲试。在郝彪医生和队员们的细心指导下,孩子们轮流上前,认真地模仿着按压动作。队员们穿行其间,耐心纠正每一个细节,确保孩子们掌握这项能守护生命的技能。
探索未来的科技课堂
图为队员前往孩子身边进行建模指导。
如果说健康教育是守护成长的盾牌,那么科技体验就是开启未来的钥匙。在3D建模课上,队员们化身”科技向导”,指尖轻点,枯燥的代码仿佛幻化为跃动的精灵。“试想,你设计的玩具、建筑,乃至火箭,都能从电脑’跃入现实! ’”队员的话语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紧盯着屏幕,小心翼翼地拉伸立方体、雕刻恐龙模型。惊叹声与提问声此起彼伏:“老师,我的火箭能飞上太空吗?”“我的城堡需要加一座护城河!”当看到自己亲手设计的模型在投影中旋转展示时,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除了电脑建模,3D打印笔和无人机课程也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他们用打印笔让想象中的小物件从纸面”立”了起来,操控无人机冲上云霄,从空中视角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科技工具,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探索未知的种子。
温情相伴的课余时光
图为队员课余时间弹唱吉他与孩子们玩耍。
课堂之外的时光同样温情脉脉。闲暇时,队员抱起吉他弹唱,悠扬的旋律吸引孩子们围坐身旁,静静聆听。课后,孩子们会主动拉着喜爱的”大哥哥”“大姐姐”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志愿者还组织孩子们观看动画电影,哪吒的勇敢与成长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笑声与惊叹声交织在一起。
服务队队长赖靖同学说:“一周的实践虽然结束,但它带来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对于我们队员而言,这次‘三下乡’让我们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更在与孩子们的真诚互动中收获了感动与成长。这次经历将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期待未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重逢。”
带队老师评价道:“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大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乡村服务,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也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他强调,此类活动架起了高校与乡村之间的桥梁,让科技和健康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对乡村教育和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通讯员 张仕钧 何江涛 卢正琪 葛基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仕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